香港包月,内地免费?


  “解决方法其实很简单。”上文提到的中国移动研究院内部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移动在开内部会议的时候,曾提过要对OTT按信令使用量进行有针对性的收费,既然你对数据的需求量大,那么你就付一定的费用给我,我另外给你搭一个信道或者VPN(虚拟专用网)。”据他介绍,微信已和香港最大的电信运营商电讯盈科达成合作,在今年2月3日起推出8港元包月的微信畅聊套餐。


  不久之后,内地也传出微信用户要付费的消息。3月23日,马化腾在中国发展高峰论坛上明确表示:“微信不会对用户收费。”3月25日,腾讯官方对媒体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跟运营商共赢,一起在无线互联网时代提供更多的增值业务给用户,而不是在基础通讯服务上分一杯羹。”


  然而,按目前的讨论来看,运营商迟早会对OTT进行管制甚至收费,这部分费用是腾讯自己买单,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呢?上文中不愿具名的通信观察家对记者表示:“微信收费在香港行得通,这与香港本地资费结构有关。香港3G流量有99港元包月套餐,这个8港元的微信套餐对用户影响不大。但是内地地区的流量资费一直很贵,一个月用上几百块都有可能的,你再对个别的应用收费,大家肯定没办法接受。我觉得微信应该会把这部分费用承担下来。对于腾讯来说,它不差这点儿钱。”


  妥协还是转变?


  以微信为首的OTT服务供应商对运营商网络资源的大量挤占和对传统业务体系强大的替代性,已经把运营商逼到了死角。正如马化腾所说的那样,“OTT对于数据的大量需求的确对现有的网络造成了很大压力,但这是大势所趋。”


  面对来势汹汹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电信运营商简单收费的手段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对于运营商来说,他们并不愿只做一个信息传输的管道,而是要寻求和OTT内容制造者的合作,在新的生态系统中找到自己的新坐标。


  通信行业资深观察家付亮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移动其实一直都在尝试融入移动互联网的生态系统,然而由于运营商体量过大,在转型时还欠缺灵活性。”


  最近,一份被媒体曝光的中国移动内部“重构飞信对抗微信”的PPT似乎更加能够说明问题。


  在这份PPT中,中国移动明确表示将重构飞信业务,未来飞信将支持包括个人台式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智能电视等各类型的电子终端,在基于网络的IM(即时通讯,Instant Messenger)功能基础上,增加图片传输、音频视频片段传输等多种聊天方式,并对原有的飞信平台做进一步的能力扩展。


  重构飞信,很显然是冲着微信去的。


  然而,相对于开发自己的OTT应用下狠心革自己的命,更多通信领域的专家倾向于由运营商发展智能管道,使管道和信息叠加,打包传递给用户。


  在这方面,山东联通是先行者。在2009年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时,山东联通就与山东省政府签订了信息化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将主要的资源和精力放在了管道智能化的尝试上。


  “简单地说,我们的工作就是开发适应联通带宽的信息化应用。我们负责收集并归纳客户的需求,然后把客户需要的应用模式设计出来,软件编写工作则交给合作伙伴完成。”山东联通信息化产业支撑中心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相当于提供了一个信息化产品的开发平台。从前我们只做管道,现在我们要做的是管道加应用。”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