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OTT对运营商的影响,不只是从主角沦为配角那么简单,更是对通信网络的稳定构成威胁。根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下称中国移动,00941.HK)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微信等OTT应用拉动了10%的流量,却消耗了60%的网络资源。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科技委员会主任韦乐平在公开场合表示:“应用层过度消耗流量和信令,却没给我们带来收入。中国电信每年扩容一次,却总也赶不上消耗的速度。”
一位不愿具名的通信观察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类似微信这类OTT应用,在开发时都是基于以太网的结构来做的,它们在移动通信网络上运行时对数据域(信令)资源的占用特别大,会对其他语音业务及彩信这类需要GPRS网络的业务造成挤压,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网络瘫痪。”
据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介绍,去年一个占用大量信令的语音应用曾造成日本运营商NTT Docomo在东京的网络瘫痪,250万用户近4个小时无法打电话和发短信。此外,美国运营商AT&T、欧洲运营商T-Mobile也发生过类似事故。
除此之外,随着微信对人们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运营商的基础业务——“通话+短信”也面临着巨大冲击。上述观察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根据中国移动的内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移动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连续4个月通话收入负增长。”
当科技新贵动了传统运营商的奶酪,嗯,是到了双方该坐下来聊一聊的时候了!
“过路过桥费”VS“网络中立”
到底该不该对OTT服务供应商收费?运营商的态度很坚决:大量占用网络资源,必须收费!
中国移动研究院的一位内部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运营商是提供基础网络服务的,为保证信道在流量不断超载的情况下依旧保持畅通,运营商一直在不断扩容,而这块成本不应该让运营商自己承担。”
另外,上文中的那位不愿具名的通信观察家向记者透露:“即使不是以收费的方式,国家也会通过其他技术手段对微信这类的OTT应用进行管控。从技术角度来讲,这类软件的通话内容很难被国家安全部门监听,容易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在以微信为首的OTT服务供应商看来,是否该被收费还有待讨论。在今年两会的记者见面会上,腾讯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对媒体表示:“我们大大增加了(运营商的)数据流量,没有这样的OTT应用,业务流量不会有这么大。需求来了,(运营商)应该高兴才是。”
“产生收费分歧的核心原因是‘网络中立’。”从事多年通信网络计费及结算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规则与竞争研究中心主任张昕竹对记者表示。
“网络中立”这种观点,强调的是基础网络提供商不应对使用者区别对待。OTT服务供应商不认同收费,就是基于这种观点。然而在张昕竹看来,这是个十足的伪命题。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供应商和运营商的成本不一样,就好像修路和买车,你开着一超过路面承压能力的大货车上路,把路压坏了,然后跟修路的说,路修好了就是让车来走的,我们把路压坏了你有义务修。这是很不合理的。”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下一篇:王健仪将正宗配方独授加多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