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时代


  新安热线摘   当拜年不再是冰冷的短信,而是微信上一首声情并茂的《新年好》;当传统彩信已无法满足人们对高像素照片的传输需求;当异地恋人更习惯用网络视频电话向另一半诉说相思之苦时,我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微信时代”——这种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的移动社交模式,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


  对于所谓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憧憬和遐想了很多年,直到微信——第一款具有颠覆性影响力的杀手级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出现,才让我们真正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神奇与可怕。


  作为微信用户的三亿分之一,当你把与朋友的沟通交流从短信、电话、QQ、MSN……转移到了微信,那些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全新体验可能会让你倍感惊喜,但这让很多人切身体会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改变即灭亡”的恐惧。


  所谓移动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融合的产物,但两个强势产业的融合谈何容易,这不仅是技术的革命,更是市场格局、利益格局与商业模式的革命。尽管很多传统互联网的产品都可以应用于移动终端,但微信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特征鲜明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它不仅仅只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将延伸出巨大产业链条的广阔平台,甚至将改变我们的社会形态。


  彪悍的微信:3年后微信发送量将超手机短信


  《中国经济周刊》


  2013年1月21日,由腾讯公司(下称腾讯,00700.HK)推出的手机聊天软件——微信,迎来了两周岁生日,而这份生日礼物相当彪悍:注册用户数突破3亿。这也使得微信成为了拥有15种外语版本,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


  每秒近10人注册


  自2011年1月21日推出到用户过亿,微信用了433天时间;从1亿到2亿用户,它耗时172天;从2亿到3亿用户,微信只花了120天。也就是说,在这120天内,每秒钟就有近10人注册了微信。而据微信内部人士透露,按照目前的注册增速,微信用户数量攀升到4亿的速度将更快。


  “微信”这款产品为何能如此成功?微信团队自己的总结是:抓住了“时机”和找对了“节奏”。


  “一方面,微信刚诞生时,国内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还刚起步,市场尚未成熟,微信抓住了一个很好的时机;另一方面,微信几乎每一个新版本都符合移动互联网当时的发展趋势,快速感受并实现用户需求。比如,附近的人就是微信的一个创新功能,它的诞生源于用户除了真实朋友之外的更广泛的社交需求,而我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需求。”微信团队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一直关注微信发展的易观国际分析师董旭也认同这样的看法,微信几乎是在每个合适的时候发布出了适宜的新版本。虽然米聊、iMessage等其他类似的互联网产品甚至比微信更早地发现了机会,但并没有获得微信这样的影响力和用户群。


  “移动IM(即时通讯,Instant Messenger)产品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满足沟通的流畅性和便捷性这两个要求。流畅性体现在无论文本、图片、语音、视频都能轻松交流,而且要低成本;便捷性是说能够找到很容易地想要沟通的人。”董旭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微信依托腾讯特有的QQ资源体系,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用户,这个是特有的优势。目前QQ的用户数量已接近8亿,微信应该还有非常可观的增长空间。”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