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
在深圳市,记者得到了另外一个家庭和江西贫困生结对的证据。
在这位郑姓阿姨的手中,还留存着当年的“深圳南山——江西井冈山‘希望工程’1+1结对救助卡”,上面清楚地记录着当年的受捐对象是“长坪小学”一位钟姓的11岁孩子,始助时间是1995年9月,三年级第一学期。此外,郑阿姨手中还有几封这个孩子从“江西省井冈山市长坪乡长坪村”(当年井冈山属于吉安地区)寄来的信件,其中的一封信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
“……我想可能是您捐助的,每学期40元,十个学期400元。可我却收了不到半数。当然,如果是您捐助的,您一定寄了,这是可以肯定的。我想,可能是有关部门卡掉了。”
如果按照三年级推算的话,小钟应当在五年级毕业前收到了四个学期的助学金,共计160元。但通过信件内容可得知,小钟当时对于余款去向完全不知情,只有猜测和怀疑。
在峡江县下属的巴邱镇,记者和小喜当年的同班同学邓文忠有过一次会面。在他现在打工的汽修店里,邓还讲到当年学校对他们“集资”、“借资”用来修建校舍的往事。30公里外,戈坪小学校长胡会平对此表示:现在早已没有了向学生集资的事,学校在多年前由上海富士施乐公司捐赠修建了教学楼,从此也将“戈坪小学”的名字冠上了公司名称。
在巴邱镇的汽修店里,邓文忠的同事——1990年出生的晏姓小伙也对记者讲述了他在戈坪小学读书时的经历。“那个时候希望工程的捐款是有的,但是我们都记不太清楚,只觉得很乱,”小晏说,“身边同学的受捐助资格都不确定。常常是这个人这学期还可能接受捐助,下学期就没这个资格了;有的家庭贫困的不一定获得资格,学习好的学生反而会获得……”
提醒
3月16日,陈小喜从中山南朗镇坐上长途汽车前往深圳。陈楚碧和女儿阮艳婷在迎接着他,准备在周末带他在深圳玩玩。小喜笑嘻嘻地说:“她们要给我在酒店开间房,我说不用啦,我还是到家里客厅‘当厅长’吧!”
不仅是来深圳,在陈楚碧位于中山市南朗镇的家里,小喜更是常客,经常到干妈家里洗窗帘、搞卫生,干家务活儿。从2001年到2006年,还在干妈家过年。小喜总想请干妈喝喝早茶,可每次陈楚碧都抢着付了账。
“这孩子很乖,工作十几年,已经攒下了10万块给家里盖了新房子。我说,你现在既然已经有了工作了,有了老婆孩子,有了不错的生活,当初的事情就不要再追究了。”陈楚碧说。
陈楚碧全家都热衷于慈善。在他们位于中山市南朗镇的家里,陈楚碧的爱人经常捐助当地的“老年人中心”;陈楚碧的二女儿则常去深圳的流浪狗收容站做义工。不过她告诉妈妈:以后再捐款做善事,最好是亲自送到对方的手里。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上一篇:城管被砍局长痛心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