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戈坪小学”已经冠上了捐建公司名称

        新安热线摘  “一次资助贫困学生的捐赠活动,机缘巧合,18年后曝出风波:原本400元甚至更多的捐款,到受助者手里只有40元。捐款到底是怎么分配的?剩下的钱去哪里了?捐助者的回信又去哪里了?调查组的结论似乎并不能解释所有疑问。


  翻出陈年旧账也不是大家的本愿,但爱心传递过程中的纰漏若不及时堵住,难免不会伤及善良人士的热情。在信任本就稀缺、易碎的今天,它远比具体的金钱数额珍贵。”


  小喜


  1995年9月的某一天,戈坪小学5年级2班的陈小喜接到了班主任递过来的40块钱。11岁的小喜拿着这笔“巨额”款项,对附带的一张“希望工程1+1结对救助卡”没有更多认识。


  周末,陈小喜将钱从戈坪小学带回到了舍龙村的家中。他回忆,在当时的江西省吉安地区(现设吉安市)戈坪乡,40块钱够维持一个人生活数月。周一返回寄宿学校时,他通常只从家里带两毛钱,用来买文具和其他应急消费;吃饭全靠自带,两罐子下饭的萝卜干、豆干,一星期的米饭,用学校的锅蒸着吃。只有条件好的学生才能在食堂吃饭。


  和小喜同班的邓文忠也接到了这笔40元的助学金。同样的,还有五年级1班的邓金平和3班的赵紫平。据邓文忠回忆,这些收到助学金的贫困生,事后被要求各自写一封感谢信寄回给捐赠人。小喜按照卡片上深圳市南山区“陈楚碧”家的地址寄去了一封信,邓文忠则向一名江姓的深圳人送去了谢意。


  在那之后,他们表示再没收到过任何东西。


  邓文忠不见回音,也就和其他同学一样将此事抛到了脑后。而小喜一直没放弃,他以每学期两封信的频率试着联系这位陈阿姨,1996年升入戈坪中学,他还没忘将通讯地址变更的事写在信里告诉阿姨,但依然杳无音信。


  初中毕业后,小喜没有选择继续读高中,条件不允许。父亲早年因车祸截瘫在床,家里只有靠母亲种地维持。小喜去当了一个多月的民兵,随后回家跟母亲开始了务农:种水稻、种烟草。


  但远在深圳的那位好心人,还在让小喜惦记着。“她是不是把我忘了?”小喜说。


  陈阿姨


  1995年的一个夏日,共青团深圳市南山区委来到了大汪山社区居委会,带来了“深圳南山——江西井冈山‘希望工程’1+1结对救助”的计划,倡议道:有条件的家庭可选择一对一资助,也可以多个家庭对一个受捐对象。现任团南山区委书记的刘菲菲查阅活动记录后表示,这是一次性的捐赠行为。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