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墓内的坟,不再起尖坟头,而是一个个拱起的“坟台”。


  有“固执”的村民,会特意把坟台填得高一些,看上去和“老坟头”相似些;有村民已搞不清祖坟中的先人名讳,只能在墓碑上刻“先祖之墓”。


  主动迁坟进公墓的村民,可以获得三五百元的奖励。而村民平一个坟头,可获得200元钱,其中坟主家获150元,地的主人获50元。为此,商水县拿出了500多万元的专项奖金。


  但依旧有村民,不相信公墓的风水,不愿意“起棺移葬”。照当地规矩,移葬时棺木不得见天,要在原坟上搭好棚子,雇人起棺抬棺,费神费事,花费不少。


  正在公墓南边不远处翻土的老汉,精确地像指南针一般,向东南方位一指,那是一片望不到边的平旷麦田:我爷爷的坟就在那里,只有我能找着。


  无后和不孝,正是这片乡土中的大忌。坟头,便是这种忌讳的标志,数百年来,尖尖地在田地中立着。


  [八]


  说实话,诸小伟选址建的公墓,是周口农村建得较好的——有园林式的大门,灰色围墙被设计成镂空的波浪状,墓碑旁种有小松柏。好歹有些陵园的样子。


  而且,如诸小伟所说,最重要的,是村民相信这里风水好。


  但周口农村大多数的公益墓地,显然是“突击运动”的产物。


  张大的儿子开着面包车,带记者看了邻近村庄的几个公墓——不过是在麦田里围了一圈简陋的砖墙,入口搭一个简易工棚,墓园内堆着水泥板,种着麦苗,或者长着杂草。


  没有一户人家,愿意迁进去。


  “你问我为啥不迁进公墓?你看看,让爷埋在这儿,就是大不孝嘛!”


  无论是平、是拢、还是迁,平原的土地上一片喧嚣,而祖坟始终沉默着,和那些逝去的祖先们一样。


  【记者手记】


  “乡土思维”和“管理逻辑”


  平坟复拢坟。


  关于孰是孰非的争吵,一直没有停过。


  管理部门的逻辑是:“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建设用地供求矛盾突出”,“要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以平坟、迁坟为代价,破除陋习,新增耕地,以置换建设用地。


  但遇上“平祖坟”一事,无论是农民,亦或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城里人,心中又大多会隐隐觉得不妥。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