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摘 在黄山市黄村小学,唯一的一名老师要教两个年级14名学生,而在桐城市鲟鱼学校,11名老师却“围”着仅有的一名学生打转。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一些“空心学校”的出现不可避免。一边是农村师资薄弱,一边却又有教师力量的闲置,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何在?近日江淮晨报记者赴两地学校探访,试图寻找答案。
黄村小学:1名老师,14名学生
“‘帅’最大,能吃除‘卒’以外的棋子;‘士’第二大,可以吃除‘帅’以外的棋子。”每天课余,休宁县黄村小学的孩子们最喜欢玩老师改编的象棋版“斗兽棋”。由于条件所限,这所百年小学如今唯一的老师只能变着法地丰富14名学生的课间生活。
男老师和他的14个“孩子”
“齐桓公的‘桓’字怎么写?写完了就对照下看看对不对。”4月17日早上8点左右,许乐平刚放好电瓶车,就进了教室批改作业。教室里,早读的学生叽叽喳喳闹个不停。
学校名字叫黄村小学,是休宁县唯一一座还在使用的百年小学。去年9月在这里任教后,许乐平每天都6点40分准时从20多公里外的家出发,颠簸一小时后到达学校。这所学校如今还留存有两个年级,共14名学生。“二年级只有两个孩子。”许乐平说,这里的孩子最小的只有4岁,大的也只有七八岁。
在这里,学生都是上“大课”,也就是许乐平口中的“复式教学”,上午下午各三节,每节50分钟。“就是所有的年级都在一个教室上课。”许乐平说,他给二年级上课的时候,就让一年级的学生写作业,反之也是,“以前没这么教过,现在也只能自己摸索。”
中午时分,孩子们都回家吃饭了。许乐平一个人在学校里打开电饭锅,加水烧开后煮点面条吃。没有菜,他自己就浇点盐或者酱油、味精等调料凑合。
16点20分左右,学校放学。推出自己的电瓶车,许乐平匆匆驶回20多公里外的家。这样的生活,他已坚持了半年多。
一次来学校路上,他推车走了十几里
作为一个千年古村,黄村虽然出名,但因位置偏僻,许多年轻老师都不愿意来任教。住在学校对面的村民刘女士说,之前是一对夫妻在学校里,“男的教书,女的照顾孩子,但两人不怎么上心,有家长还到学校和他们吵过架。”
去年9月1日,本是开学的日子,但黄村小学却面临着没有老师的尴尬。直到9月10日,许乐平来到了村里,“之前我在住的镇子上教书,领导问谁愿意去下面支教一年,考虑了下我就来了。”
课间活动时,大小孩子都凑在许乐平身边,甚至会将脚下的足球踢给他一块玩。孩子们不会理解老师为来这里教书付出的艰辛。单程20多公里的路,许乐平在半年的时间里出过不少状况。“一次回家时充电的线损坏了没发现,结果一晚上车子没充进去电。”那天车在半路上没电,许乐平推车走了十几里地。
那天,直到上午9点多,许乐平才赶到学校,这是他唯一一次迟到,“我只能打电话给学校边的店主,让他告诉孩子们先自习。”
百年老校的生源危机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黄村小学建于1910年。小学建筑独特,属民国时代风格,虽小却相当紧凑。进入大门,迎头可看到书有“勤谨”两字的牌匾,这也是学校一直以来的校训。
村里已有60多岁的文书介绍说,最开始学校只是个私塾,只接受黄姓子弟,后来逐渐有外姓人也进来读书。文书回忆说,早在自己上学时,小学里有一百多名学生,“刚解放时农村学校比较少,黄村小学当时名气很大,周边村子的小孩都来我们这上学。”
后来随着生源的减少,黄村小学逐渐衰落。“学生少了,前几年小学又撤掉了三年级以上的班级。”一位村民说,村里的孩子上完一二年级后就要到3里外的芳干小学读书。
4月17日早上7点多,刘女士的爱人骑着摩托车载着自己的孩子去芳干小学。“我的小孩一二年级都是在芳干小学上的。”由于家离黄村小学就几步路,刘女士说自己的孩子上课时总是往家跑,没办法她才把孩子送到芳干小学。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