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讯 雅安地震,举国哀痛,震后,社会上再一次掀起了捐款大潮。近日,就有很多家长反映,有些学校在为芦山地震募捐时变了味儿。


  据北京怡海幼儿园学生家长吴先生称,22日,自己的孩子从幼儿园拿回来一张通知书,上面写着为地震捐款,数额不限。我把孩子储蓄罐中的零钱换成纸币,总共30多元。当晚,孩子回来告诉吴先生,“老师说他捐得少,应该像捐得多的小朋友学习,捐红色的钱。而在另一个学校门前,不为地震捐款,孩子就拽着家长的衣服不让走。这一幕幕场景,都让家长觉得捐款变了味儿。


  公益捐款,本来是好事,但是方法不当,效果却会适得其反。硬性摊派不管落到谁的头上,谁都会不舒服,幼儿园的孩子还没成年,没有收入来源,而要求一个个毫无挣钱能力的孩子捐款,就是变相地向家长进行摊派。就算家长再不情愿,又能怎样呢?而这样的做法,在纯洁的孩子心灵上会种下一颗什么样的种子呢?这样的种子又会结出怎样的果实?似乎也已经有了结论。


  当爱心成为一种攀比的行为,它本身就变成了一种伤害。学校硬性规定捐款金额,还有学校让孩子们在雨中排队捐款,这些是培养孩子的爱心呢,还是给学校、校长加分?学校本应该引领孩子学会关爱他人,关怀灾区中的同胞,这是教育者最基本的职责。当那些没有经济来源的孩子拿着“红色的钱”走向捐款箱时,这种强迫行善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又会得到什么样的扭曲?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在做好人好事,值得肯定和赞扬。但是,好事做过了头自然变了坏事。家长们质疑这种学校强迫学生多捐款的做法,便使得这种慈善和爱心变了味,这样的捐款太不该。


  @city海天:这些学校就是想沽名钓誉,就是拿学生来做嫁衣,学生本来就是消费群体,要学生捐款其实就是要家长捐款,叫学生捐款实际上就是对家长的一种变相的绑架。


  @清清果园:强迫学生捐款,“被捐款”之风已经从成人转向了校园,又回到成人世界,中间却多了对孩子纯净心灵的污染。为何将爱心与捐款直接画上等号?爱心不限于物质,其本质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假若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写张卡片、画画或者做手工来表达爱心,这会不会更好呢?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