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


  缺资金,不敢轻易开店


  为何设计师品牌盈利的不多?其根本原因仍是缺乏良好的商业土壤。独立设计师蒋翎从2007年开始已连续三年在时装周上举办时装秀,但她的独立品牌店却是在去年下半年才创立于新天地时尚,此前只是选择各地的经销商渠道销售或门店代售。


  “其实没开店的原因很现实,一来没有资金,二来前两年没有渠道,当时许多商场都只允许商业品牌入驻,而衡量品牌价值的标准就只有它开设了多少家连锁门店。”蒋翎说,对于设计师来说,尽管由经销商买断货品获得的商业效益最高,但长远考虑,仍是直营店更能维持品牌形象。


  与蒋翎类似,李鸿雁2003年创立INSH品牌之初,同样选择了寄售的形式,“当时只是小作坊生产,一个款式才生产10件,成衣售价的40%到50%都要交给寄卖店,直到后来慢慢做出名气了,才开始有自己的门店。 ”


  在缺乏资本的前提下,步入市场较早的设计师则选择利用外贸积累生产链及人才资源。原创品牌BACKSTAGE首席设计师邹海岚告诉记者,尽管品牌创立于2006年,但所属青和企画服装有限公司却早在1997年已经成立。 “一开始就想做自己的品牌,但没有原始资金和人脉,所以只能通过帮日本企业做OEM(代工生产)或ODM(原始设计制造),做外贸生意,积累资本。 ”


  工厂“牛”,单子小 不愿接


  解决了资金问题后,更大的瓶颈还在于生产。 “工厂都‘朝南坐’,下的订单太少,工厂不愿意接单,成本也高,但如果订单下的太多,又缺乏成熟的销售渠道,所以许多独立设计师品牌都只采用小规模的作坊式经营,很难做大。 ”上海国际服装服饰中心副总经理周斌一针见血地点评。


  以李鸿雁创立INSH品牌为例,2003年,找不到工厂接单的她,只得另招一名裁缝,两个人在作坊内依靠手工把成衣一件件地赶制出来,“不过,好在那时候生产的三百件衣服要消化好几个月,生产压力也不大。 ”其后的几年,凭着独特的设计风格,李鸿雁渐渐拥有自己的消费群,也有一些国外买家愿意下订单,目前,每个款式的产量已从之前的10件增加至100件,量大了以后,越来越多的工厂开始愿意接单。


  “能从作坊起家开直营店的算是比较幸运的,更多的设计师由于市场认可度的关系,还只停留于作坊。 ”一位纺织业内人士坦言。


  入场难,商场更青睐国际大牌


  即便工厂愿意加工订单,成批生产后,设计师品牌又将面临另一难题:开店。周斌毫不讳言地指出,在国内缺乏专业买手的商场经营模式下,设计师品牌很难像在国外一样拥有生存土壤。周斌告诉记者,国内商场采取的往往是联营或是收取租金的经营方式,品牌要进入大商场必须支付大笔装修费及进场费,商场在招商时往往更偏好国际大牌,常降低租金为大牌让路,却很少主动为本土品牌提供租金优惠。 “但国外就不一样,国外商场多有买手,他们会通过米兰、巴黎、伦敦等时装周与品牌直接洽谈,下订单,买断商品销售,省去了设计师一大笔进场费、品牌宣传费。 ”


  谭文佳对此表示认同:“对于国内规模较小的设计师品牌,商场仍然是强势的一方,比如EnjoyYoung早期希望能进某个大型国有商场,结果对方的要求捆绑入驻一家少有目标客群的社区商场,否则就不让进去开店,但若在社区商场开店,必然亏钱。 ”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