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雄:变化太大了。这些年长江集中开发太快了,环境改变太快了,江豚没法适应。白鱀豚的消失,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但并未改变现状。
记者:您认为如何保护江豚,才能不步白鱀豚的后尘?
王克雄:江豚保护应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饲养三个方面同时进行,不放弃原地保护,加强迁地保护,推进人工繁殖保护,长远计划则包括推动立法和扩大执法权限。据了解,目前长江中下游江段先后建立了7个豚类自然保护区,但我认为目前保护区管理滞后、权限有限,保护效果并不理想;与此同时,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条例对水生动物并不合适,根据保护区条例,核心区不允许任何生产行为,航运属于生产行为,但长江不可能做到禁航,那可不可以规定一条航线让船舶航行,限制数量速度。仅依赖自然保护区远远不够,还必须做好迁地保护和人工环境下的繁殖保护,现在很多物种保护最终都走上这条路,例如中华鲟、扬子鳄、大熊猫。
科考意在推动江豚保护计划出台
从2006年以来,这一次大规模的江豚科考是独一无二的。为何要进行如此大的跨省科考?
“如果再晚点,江豚就有可能永远与人类说再见了。作为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江豚的生存现状直观地反映了长江的健康状况。失去了白鱀豚的长江,不能再失去江豚了。”王克雄指出,“我们希望这次全流域的淡水豚调查结果,能够为国家农业部即将出台的《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提供最新、最全面的基础数据支持,并对现有豚类保护区的范围、功能调整以及新建保护区等提出建议。”
据王克雄了解,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正在修订、完善《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并将提交农业部审定和发布该计划。计划建议从自然种群和栖息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人工繁殖研究三管齐下,全面加强对江豚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为了避免长江江豚重蹈白鱀豚‘覆辙’,我们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长江及其通江湖泊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王克雄告诉记者,这一次科考,对科考队、对江豚,都有重大的意义。
对话我省志愿者:
寒风肆虐,只为江豚
跟随此次科考的,有来自我省安庆师范学院的2名大学生:黄杰和任俊招。昨日,记者采访了这两位“本土”科考人员。
记者:按照计划时间,科考队早该到安庆了,为何“迟迟”不见踪影?
任俊招:我们停船于石钟山下。宜昌船的船舵出现故障,需要停船修理,加上江上风雨交加,出于安全考虑,所以我们在湖口休整了两天。
记者:湖北、江西段一路下来,让你最难忘的记忆是什么?
任俊招:由于水位较低,11月30日,考察船未能进入张家洲北岸水域,但是当地渔政反映在该水域存在十几头江豚,因此开会决定出发寻找,船开出去不久,风浪渐渐大了起来,船头激起的水花直接打在我们的衣服上,刺骨的寒风在我们脸上肆虐……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