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4:00-6:00,一群放了学的孩子来到社区图书馆。康叔夫妇通常已经在此等候,在家长们最愁的“孩子无人照看”的两个小时里,他们则成为孩子们的“临时监护人”,并义务教起了剪纸。随之而来的,却是邻居们对他的极高信任,有时候,孩子们不听话了、有心事了,甚至也要找他寻求帮助。


  花苑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罗爱焕告诉记者,社区目前有253名“志愿管家”,其中年纪最大的已经70多岁,最年轻的却不过30岁左右。在这群楼长带动下,小区的居民也形成了互帮互助的意识。例如,因病致残的低保户李小英每每在收到楼长打包送她的饭菜时,总不忘分出一份与楼上的智残邻居分享,甚至还主动帮她买菜、上门教她做饭,在受助的同时也助人。


  据了解,楼长从自发发展到形成制度,如今已经作为典型在东区等范围内逐步推广。


  老邻居交新朋友“邻里节”成突破口


  “钓鱼”、“加珠子”、“盲人打罗”、“有奖问答”……3月6日当天,兴中园上曾留下阵阵欢声笑语。当天,花苑社区的首届“邻里节”在这里举行,而居民踊跃的参与的程度让组织者十分欣喜。据估算,当天至少有五六百社区居民参加了活动。


  在现代城市里,邻居们“对门不相识”成为最普遍的现象,而改变这一种现象,也成为社区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据介绍,花苑社区则希望通过打造“邻里节”等活动,让社区居民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交上新朋友。


  “我们在社区贴了通知,希望全社区的新老中山人都踊跃参加,增进新老中山人的融合。”罗爱焕介绍说,“小区里原来可能彼此不认识的邻居,通过活动就认识了。原来认识的,也进一步增加了了解。除了之外,活动也促使初来乍到的新中山人更好地融入了社区,让新老中山人都对社区产生归属感。”


  罗爱焕说,社区里不少居民反映,希望社区多举办类似活动,让邻居们有互相沟通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初步计划每年都举办一次邻里节。”罗爱焕说。


  东升丽城花园志愿服务队不断“纳新”


  邻里变队友沟通无障碍


  随着城市发展,单位职工搬出宿舍住进商品房小区、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原先的“单位人”开始成为“社会人”,传统邻里文化慢慢淡化。钢筋水泥墙、防盗门在为现代都市人筑起隐秘私人空间的同时,使邻居关系渐淡。


  然而在东升丽城花园,一名难以忍受邻里关系日渐淡漠的业主顾黎明,通过组织小区志愿者服务队的形式,把小区内的邻里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让原来“互不相望”的邻居变得“互相守望”。


  把志愿者管理模式带进小区


  “过去我们小区的邻里关系并不和睦,业主之间经常会为了一点点小事而闹得面红耳赤。”回忆起过去小区的邻里状况,顾黎明说感到的不是舒适而是闹心。


  作为一名资深志愿者,顾黎明希望改变小区邻里关系状况,2009年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小区内组建一支由小区业主组成的志愿者队伍,让大家在做志愿服务当中,相互认识了解。招募志愿者的通告发布后,吸引了不少业主围观。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