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定元回国工作后,接到的第一个重大任务,正是写就一篇科普文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科学院经常收到一些群众来信,提出一些生活中遇到的科学问题,要求专家予以解答。
“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之上的天心石,它们的声学现象有何种科学解释?”一天,科学院接到了这样的来信提问。
领导把这个为群众答疑解惑的任务交给了汤定元。刚从海外归来半年多,自己也只是去天坛游览过一次而已,对这些建筑物的声学现象更谈不上有什么深入见解,汤定元一开始还是有些犯难。
不过,自己毕竟是职业科学家,十多岁时就痴迷于物理,并且因物理成绩奇高(英语交了白卷)而被大学录取的汤定元还是信心满满。实地踏勘、做实验、查资料,很快他就搞清楚了其中的科学奥秘。
“如何写出科普文章?”汤定元想起上学时,自己的作文总是得分很差,不敢轻易写就这么重要的文章。
他跑去图书馆,找来《怎样写文章》、《语法结构》、《修辞》之类的书籍,一丝不苟再三研读,心中有了把握才开始动笔。半年时间的反复推敲,终于完成任务。
汤定元的第一篇科普文章《天坛中几个建筑物的声学问题》随后发表在《科学通报》上,《物理通报》同时予以转载。
汤定元没有想到,文章竟产生了极大的轰动,同事、朋友纷纷称赞文章写得很好。
“大家当面称道,主要是出于礼貌与友好。”汤定元说,自己最高兴的是,原以为不会做文章的自己受到鼓励后信心大增。此后,来自读者不间断的鼓励,成为汤定元不断写作的动力。
后来,他又用极大的心血,一人翻译完成前苏联作家瓦维洛夫的科普著作《眼睛和太阳》,先后出版一万余册。
汤定元笔耕不辍,至今共编撰出版10本著作,300余万字。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青年时代对写作并不感兴趣的汤定元也不曾料到,自己会热爱上科技写作和科普创作。
“我们国家的科普基础太薄弱,把科学成就告诉普通老百姓是科学家应尽的责任。”汤定元的这一席话,让我们对他倾心科普有了更深的理解。毕竟在他年幼时,正是一本深入浅出的《普通物理学》,让他开始痴迷于物理的缤纷世界。
年逾90的汤定元心中留有一个巨大的遗憾——未能完成的一部光电科普书。他原本打算将它写成一本经典科普著作,2007年时已完成12万字。“但不知为什么,我对自己的写作产生了怀疑。能写得好吗?会不会受读者欢迎呢?”汤定元说他越写越没有信心,最终决定放弃。
面对被汤定元尘封的书稿,相信人们会理解并尊重这位耄耋老人的选择,尽管这给深爱他的读者留下了最后的遗憾。
甘于寂寞,安于平凡,汤定元一生习惯于默默耕耘。更因为回国后的特殊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与他熟识的外国学者曾一度认为他已经“从地平线上消失了”。
雁过留声不留痕。历史也并不会被永远尘封,总有人会忆起汤定元这般不平凡的人物和过往。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