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摘   刷卡上工地,刷卡领工钱。滁州市实施建设领域实名制用工和工资支付“一卡通”制度,希望通过一张磁卡让建筑农民工远离讨薪之苦—— “一卡通”治得了欠薪顽疾吗?


  农民工兄弟也有了工资卡


  1月5日,在滁州市天安都市花园项目工地打工的钢筋工郭家发来到当地工行,轻轻刷了一下手中磁卡,就领到上月挣的3000多元工钱。 “每月5号前都能领到上月工钱,电脑里还能查到自己干了多少天、该得多少钱。 ”在滁州市区,已有2万名建筑农民工像郭家发一样每天刷卡上工地,每月刷卡领工钱。


  最近几年,农民工讨薪现象在滁州依然严重。仅2011年,该市建管处稽查大队就受理工资拖欠纠纷投诉561起,涉及11000人,涉及金额1.68亿元。虽然该市对此进行了处罚,但始终不能根治欠薪顽疾。 “主要原因是农民工无序流动、组织化程度低,加之少数企业不诚信、层层分包导致建设主体责任不明确、监管不到位。 ”稽查大队副大队长张劲说。


  为彻底根治欠薪顽疾,滁州市2011年底开始试点实施建设领域实名制用工和工资支付“一卡通”制度,并于去年2月在全市推行。所谓“一卡通”,即项目总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将农民工个人信息、考勤情况、工程项目、工资标准等内容输入到管理系统,建设主管部门通过网络实时监控。同时为每位农民工制作工资卡,每月月底由劳务企业根据工人刷卡考勤记录,结合完成的工作量核算出工人工资,在工地进行公示,由农民工签字确认后,建设单位按月按比例将工程款打到相关银行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


  “一卡通”启动后,如果某企业没有按时发放工资,系统就会预警提示。建管部门将责成该企业发放工资,或动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对欠薪企业进行处罚或清退。对此,滁州金鹏建设集团劳资专管员李锦法深有体会:“现在项目动工时首先考虑筹齐工人工资,以前只考虑工程款。 ”


  小小磁卡“卡”掉包工头的“奶酪”


  实施“一卡通”以来,滁州市本级在建项目285个,已办理“一卡通”项目269个,占92.9%。其中,新受理报建项目全部办理。累计发放“一卡通”工资支付卡19800多张。 “监督了总承包企业、规范了劳务企业、约束了包工头、保障了农民工、发展壮大了建筑业。 ”滁州市建委建筑市场管理科科长陈玉柱如此总结“一卡通”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效。然而,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万能的,只要对人产生了约束就会有人想要挣脱,适应需要一个过程。


  首先感觉被动了“奶酪”的是包工头。以往,工人工资都是先发到包工头或班组长手上,包工头一般会从中“抽头”,有的甚至携款逃匿、克扣、挪用拖欠,造成恶意欠薪。实施“一卡通”后,包工头不再经手工人工资。少了“抽头”不说,实名制用工还“逼迫”包工头规范用工。于是,“一卡通“在推行初期曾遭到部分包工头的抵触甚至抵制。


  不过,通过一段时间的推广和培训,特别是一批试点企业成功运行,大部分农民工开始接受“一卡通”,一批包工头也不得不“升级”成立劳务公司,由自然人变成法人代表,相应带动无序流动的农民工变成有序流动的产业工人。滁州鼎丰建筑劳务公司总经理徐永玲说:“过去我们对工人只挂靠、不管理、不培训,现在不仅培训到位,总承包方一旦拖欠,我们就主动去催款。 ”实施“一卡通”后,总承包方不敢拖欠工资,劳务公司也不必在节前、年关天天去建筑企业要账了。


  实施“一卡通”后,由于要缴纳农民工工资信用保证金,且每月都要按一定比例打款,一些总承包企业或建设单位认为资金被占用,产生一定消极情绪,出现少数“有卡无钱,有卡少钱”现象。而一些园区建设项目是招商引资而来,存在不办报件就开工现象,极易形成体外运行,规避监管,“无卡无钱”,成为“一卡通”的盲点或漏洞。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