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认为,如果在路面改造之初,就把这些候车凳保护起来,等路面抬升后再放回去,就可节约一笔费用。
众所周知,城市道路改造,“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市政、规划、园林、交通等多个部门。沟通机制的不完善,就有可能造成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陷入盲区。姚奇峰表示,他们曾在道路改造规划评审会上,口头提出将候车亭、候车凳抬高纳入道路改造的预算里,但没有得到正面答复。
记者咨询南宁市城市管理局,得到的答复是市政部门只负责部分道路“白加黑”的改造,即在原来的水泥路面上铺沥青。而其他配套设施的改造则由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如公交候车亭由交通部门负责;绿化隔离带由园林部门负责等。
道路改造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大刀阔斧,而相应的配套设施改造却步履蹒跚。不少市民认为,候车凳的“腿”被路面越埋越深,或是受损严重的“腿”被锯短后继续使用,看似无伤大雅,却也折射出管理方对便民基础设施的敷衍。
反思
便民设施
何时不再“坑人”?
近年来,有网民盘点全国“雷人”市政设施:复杂路标让人“找不着北”;斑马线被隔断、被错位;盲道“九曲十八弯”……这些贴近民众生活的便民设施,投入时“大手笔”,年久失修后无人理,本为造福于民,到头来竟成了“烫手山芋”。如何才能让这些便民设施不再“坑人”?
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罗国安认为,便民设施不便民现象,首先是规划设计的问题,如日前南宁市民热议的“最矮桥梁”,路面跟桥底的距离仅1.3米左右,成年人只能弯腰穿行,如果设计之初就考虑到桥梁对市民的影响,听取民众意见来设计,便不会闹笑话。
其次,便民设施不是“建给谁看的”,而是为民提供便捷服务的,有人建设就要有人管理,后期维护的小小失误,就有可能演化为安全隐患,甚至酿成悲剧。有关部门在建设便民设施之初,就应该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实行责任制管理,包括承担经济责任。
记者了解到,南宁市运管部门目前已对全市公交候车凳进行摸底调查,并把40座公交候车亭的改造列入今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中。
姚奇峰认为,目前南宁市仍有600余座候车亭由中标广告商出资修建和维护,这对日常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待这部分候车亭合同到期后,将收归南宁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统一管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便民设施的规范化和人性化。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