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22时许,刘胡子在人民公园边生火做饭。


  新安热线  这个寒冷的冬季,上海全城温暖传递。各区县面向流动露宿人员开启24小时临时避寒场所,数部热线救助电话随时接听求助电话。晨报发起的“寒冬送暖”倡议也得到市民响应——给身边流浪人员送上一个面包、一杯豆浆、一些过冬衣物。


  只是,记者在连日采访中发现,还有一些露宿寒风中的流浪人员,无论是面对救助站的救助还是市民的热心,总是既敏感又紧张,躲躲闪闪,刻意与这些温暖保持着谨慎的距离。


  相信爱心会拉近所有距离,这个城市传递温暖的行动仍在继续,除了时刻准备着的18个救助站,市民政局还将组织救助志愿者进行搜寻活动,并发动社区保安、环卫工人、夜宵车司售人员、的哥、24小时夜间餐厅营业员等为流浪露宿人员提供最大的帮助。


  不合群很敏感


  “我是游民,不是流浪汉”


  牛仔裤、休闲上衣,有点文艺范儿的长头发,还有那一把大胡子,记者难以将这样的装扮与流浪人员联系到一起。 5日晚10点多,凛冽的寒风中,记者与这名自称刘胡子的流浪人员隔着人民公园5号门附近的一段围栏,进行了一番对话。


  人民公园五号门左侧有几处花坛,经轨交站出口的隔挡,形成了一块相对封闭的空间,也成为刘胡子的“家”。几个大包堆放在花坛的间隔中,他专心地往油漆桶添着木条生着火。当意识到记者靠近时,刘胡子有些紧张,将脸转向了公园的围栏。此后,任凭记者递烟、东拉西扯,他都不出声、不理会,低着头将装在小盆里的食物放在桶上煮。


  人民公园门卫和附近居民告诉记者,刘胡子算是人民公园的“常驻民”。“以前在公园的假山扎营,好几年了,后来因为安全原因让他离开后,就在这儿住下了。”在这几年里,他一直独来独往,不合群,靠捡破烂为生,倒也从不生事。有居民指着刘胡子挂在围栏上的一块写有“九马骏速运”的牌子说,“他有点文化,还想做快递公司。”


  记者爬进公园里的树丛,终于能隔着围栏与刘胡子面对面,而他看到躲无可躲,也不再躲闪。或许是围栏相隔给了他安全感,他表现得自在了许多。对话中,记者发现有些事刘胡子了解得很清楚,比如哪里可以洗澡,哪里捡瓶子容易,但名字、家乡却是他不愿触及的话题。


  他很介意“流浪汉”这个称呼,称自己是“游民刘胡子”。他说自己初中毕业,不是盲流,说记不得几岁,20多岁,也可能30多岁了,还说自己生活得很自在。不过,每当记者谈到与寒冷相关的话题时,他都会不自觉地将手伸到炉子上取暖。


  既然怕冷,为什么不进救助站?当记者抛出这个问题时,刘胡子又开始了长时间的沉默。再三追问下,他告诉记者,曾断断续续在其他城市的救助站住了半年多,但最终还是决定彻底离开那里。为什么离开?他回答:“不太自由,捡破烂不方便,还担心被遣返回乡。”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