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下上来的时候,不能马上浮上来,要在中途停下来,缓一缓。
他们为什么不像其他地方的渔民一样撒网捕鱼?为什么非要冒险潜水?
到那么远的地方抓鱼?除非他是傻子。哪儿有那么多鱼?就算有,你怎么带回来?那么远的路,回来肯定臭了。
我怎么听说潭门镇的作业传统是从别的地方学来的?
文昌那边也有人去,但技术最高的要数潭门镇。从几百年前一直延续下来的,也只有潭门镇。
黄岩岛最近很热闹,大部分都是潭门镇的渔船?
对呀,十几条船都是,他们不管这一套的。这是他们祖先下海作业的地方,不去那里能干什么?
来之前,我一直有个疑问:三沙离海南岛远,离南海周边国家近,为什么是我们的祖先,而不是他们的渔民去三沙?现在似乎找到了答案,就是因为海南有个潭门镇,而他们的作业方式与众不同。他们只有在珊瑚礁中潜水作业,才能找到生存之路,而三沙正是这样的地方。是他们,把三沙同海南岛,同中国联系了起来。
伍书光:1983年以9吨的帆船勇闯南沙,拉开了中国人重返南沙的序幕
“听说排港村的船长最多,随便敲开哪家的门就会遇上一位?”我问邓船长。邓船长是我们几年前去西沙时认识的,一起在海上共处了半个多月,现在已经是老朋友了。他是潭门镇草堂村的船长,已经开了几十年船。排港村位于潭门港对岸,与草堂村隔着港口相望。“也不是这样,哪里都有。”他回答。“我估计你就不服。”我和他开玩笑道。“不是不服,都一样,遍地都是船长。”
潭门镇今天的船长的确很多,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船长了,因为他们不再完全依靠传统、依靠经验行船,而是依靠GPS的导航,依靠天气预报。我知道,现在中国已经很难见到传统意义上的船长,即帆船时代的船长。这次到潭门镇,就是想找一位名叫伍书光的船长,他是帆船时代的船长代表。
伍书光虽然默默无闻,但我认为他是中国人不应忘记的功臣。1983年,他曾带着几个渔民,驾着一艘载重量只有9吨的小帆船前往南沙群岛。潭门镇渔民以前在南沙群岛捕捞海珍品后,有到东南亚去出售的习惯。但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起,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开始“排华”运动,与中国产生外交纠纷,大陆政府因此禁止渔民前往南沙群岛。
1983年时,我们还没有在南沙群岛占领一个岛礁,还没有一名战士——直到1988年,大陆才在渚碧礁建立起第一代高脚屋,在永暑礁建立了观察站。即使是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对南沙群岛的考察,也是在1984年才开始的。1983年的南沙群岛是什么状态?无人知晓。
伍书光此举犹如石破天惊,他重新拉开了中国大陆重返南沙群岛的序幕。但是他还健在吗?算起来已经80多岁了吧?能找到他吗?没想到邓船长与伍书光都是草堂村人,第二天一早就把他请来和我们一起喝老爸茶了。
瘦小、驼背、行动迟缓、声音沙哑低沉,但是两眼炯炯有神。上身穿着一件70年代的深蓝色海军上衣,铜纽扣上的“八一”两个字已经被磨得亮晶晶的,这是伍船长给我的第一印象。他有4个儿子,两个是海军,这件上衣就是其中一个儿子的。见到老船长我就迫不及待地向他问起1983年闯南沙的事,下面就是我和他的对话。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