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的传统还能延续吗? 自合水水库流下来的一条小河在此入海,形成规模并不大的潭门港。港口的出海条件算不得优良——在它南边,有海南3大河流之一的万泉河入海口;在它北边,有规模更大、停泊条件更好的龙湾港。
新安热线摘 这是海南东部一个滨临大海的小镇——潭门镇,与它毗邻的另一个小镇博鳌,因博鳌论坛而声名鹊起,这使潭门镇显得有些落寞。但它在我心里,却犹如麦加对于穆斯林,我是抱着朝圣的心理奔向它的。为什么呢?
因为潭门镇渔民从古至今就是西沙、中沙、南沙(以下简称“三沙”)的主人,是他们把三沙与中国联系起来。没有潭门镇就没有三沙,也就没有今天的三沙市。
因为这里还是一个遍地都是船长的地方,我说的是那种真正的船长:能看罗盘、望星象、辨海流,而不是像今天那些衣冠楚楚、依靠GPS和自动罗盘行船的船长。
更为重要的是,我曾经认为海南岛虽在海中,但和内地一样,不像闽浙人那样有海洋文明精神。但是我错了,我在潭门镇找到了这种精神。这是中国人最缺乏的精神,这精神与大海相关,但并非在海边的人都具有。辽、冀、鲁、苏这些地方的人虽在海边,但并不具有海洋性。那些驾船在近海捕鱼的人,虽然也在海边,但他们的精神状态与内地扶犁耕田的农民没什么区别,而潭门镇渔民拥有的却是海洋文明的核心精神:敢冒险;敢向陌生领域前进;敢移民;敢同陌生国度的人做贸易;敢冲破束缚,追求自由……这里的船长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哪里有钱赚,就把船开向哪里。
潭门人:不打鱼的渔民,不种地的农民
从海口奔向潭门镇,途经琼海市,与事先约好的作家卢传福会合。此时北方已是隆冬,这里却仿佛盛夏,车窗外不时闪过高大的椰子树和棕榈,更远处是绿油油的农田,里边种着稻子或菠萝。我问卢先生潭门镇是否有人种田,他说很少,“如果靠种田为生,早就饿死了。”我很惊讶,于是和他展开了一段对话。
那他们靠打鱼为生?
他们也不打鱼,他们是不打鱼的渔夫。
“不打鱼的渔夫”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不管山东、浙江、福建,还是广东或海南其他地方,所有渔民都是在船上捕鱼,在水面劳作,只有潭门镇的渔民是到三沙的珊瑚礁中潜水作业,捕捞生活在珊瑚礁中的海珍品。哪里有珊瑚礁,他们就奔向哪里。
这种方式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宋代就开始了。
没有潜水设备怎么潜水?你肯定当时他们就潜水?
他们向来都潜水,潭门镇的男孩别的技术不学,就学潜水。
他们潜水有高招吗?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