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美军新一代核动力航母吊装舰岛


  中美摩擦的烈度会加剧吗 领导换届会怎样影响中美走向


  ——20位中美顶尖学者的对话


  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中国领导层更迭完成要等到3月,新领导人选并无太多意外,延续性多于变化,基本的外交决策体系没有太大变化。奥巴马和习近平将于2013年秋天见面,可以直接交流。双方都有很强的动机加强这种对话。


  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贝尔福中心主任):基辛格提出中美之间存在认知差异:很多中国人认为美国试图遏制中国,而大部分美国人认为美国欢迎中国崛起。中国新任领导人面临巨大挑战:历史上管控崛起国和霸权国之间的关系并不容易,大多数以失败告终。在可见的未来,中国是否想取代美国成为亚洲霸主?李光耀的看法是“当然”。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的政策会有更多的延续性。某种程度上其他地区的事件,如“阿拉伯之春”、伊朗、美国国内的挑战等,将决定亚太地区的情况。


  崔立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新的领导集体将继续实用性的政策。中国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反应性的。现在美中是第一、第二大国,一些结构性冲突不可避免。美国的亚太转向对中美关系有冲击,同时中美关系更为成熟,50-70个双边对话。中国在经历困难的国内转型,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社会越来越开放,公共舆论影响决策。中美关系更复杂,更多不确定性。


  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保持7%-8%的经济增长势头是可能的。中国居民收入增长促进消费,投资持续,高储蓄率有助于维持较高速的增长。10-20年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这两方面中国还有后发优势。当然,社会稳定与否会影响经济增长,尤其是腐败问题和收入差距的扩大。总的来看,中国经济保持增长有利于美国对华出口,有利于更为合作的中美关系。


  托尼·赛奇(Anthony Saich,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埃希民主治理和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未来发展有三种可能:一是最有可能的状况,软性威权主义,经济发展,加强法治,同时有腐败、收入差距的问题。二是越来越多元化,形成新的社会契约,像韩国或台湾的政治发展。三是偏离式发展,像普京治下的俄罗斯,精英占有国家资产,更开放,但腐败盛行;或像拉丁美洲,收入差距扩大。目前很难说哪种情况更为可能。


  民族主义影响中国外交?


  谢淑丽(Susan Shirk,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帮办、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现在的情况有点像1995-1996年台海危机后的中美关系,需要重新调整定位。中国现在在亚洲的强制外交否定了过去对邻国的安抚政策,变为展示决心,这也使得美国调整政策——甚至在亚太分享权力——变得更为困难。对中国来说,强制外交的代价巨大。一些中国外交官认为中国最近的行为很成功,因为有限地使用或展示武力达到了中国的目标,但是这存在着危机升级的危险。


  约瑟夫·奈(Joseph Nye,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中国民族主义在上升,民族主义对政府合法性很重要。日本民主党刚上台时,政策对中国有利,但是2010年中国渔民被抓事件,中国反应过度。从去年开始到现在的钓鱼岛争端,中国出现,这说明中国民族主义有其危险性。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