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组数据值得关注。


  新安热线合肥新闻摘,合肥龙虾,出口欧美,蜚声海内外,每年带来近千万美元的外汇,创造了20亿元的经济价值;合肥渔网,撒向全世界,形成超过50亿元的年产值。


  两个称号引以为豪


  2007年6月,合肥市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淡水龙虾之都”荣誉称号;2012年4月,巢湖市槐林镇被中国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协会授予“中国渔网第一镇”荣誉称号。


  近年来,我市加快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养殖业建设,养殖业经济形势向好,其中,渔业经济蓬勃发展,总量跃居全省第一。当前,合肥全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全市各级渔业主管部门也在大力实施水产跨越工程,通过科技引领、创新推动,合肥渔业实现新跨越,渔业大市正朝着渔业强市迈进。


  小渔网撒向全世界


  走进巢湖市工业经济第一镇——槐林镇,记者第一感觉是“冷清”,这里听不到大型机器的轰鸣声,看不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也没有冒着浓烟的大烟囱,繁华小镇很寂静。尽管在这里看不到工业迹象,但是,这个镇去年却创造了71.3亿元的工业总产值。


  “槐林是‘中国渔网第一镇’,主要工业就是渔网渔具,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6.76亿元,占全镇工业经济总产值七成以上。”槐林镇党委委员、常务副镇长高隆军向记者解释说,渔网渔具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模式是以“公司+农民”为主。因而,平日里街上看不到什么人,都待在家里织网,但老百姓的收入还是可以的。


  高隆军介绍,目前,槐林镇从事渔网加工企业近5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9家,出口企业60多家,产品远销俄罗斯、韩国及东南亚、非洲、欧美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渔网使用范围从江湖到海洋,并逐渐向深海挑战。


  从江湖渔网到深海渔网,这一跨越,离不开创新推动。


  位于槐林镇的巢湖市强力渔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总经理陈晓保告诉记者,看似普通的小渔网,其生产是有技术含量的。因为,水域不同,捕捞对象不同,渔网的制作要求也不一样。


  “这种浅绿色的渔网是发往埃及的,天蓝色的渔网是为东南亚一些国家定做的,灰白色的渔网是为俄罗斯生产的……”陈晓保边走边向记者介绍。


  当走到一个类似缩小版老式火车的机器前,陈晓保停下了脚步。他指着这个机器告诉记者,依托这个机器,他们发明了一种渔网真空定型工艺,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利用这种方式定型,不仅渔网的质量提高,而且体积缩小,利于包装和运输。“以前一个集装箱只能装5吨渔网,现在能装15吨了。”陈晓保说。


  就在记者参观的车间里,陈晓保拿出了一个小型三角锥管,锥管的一端焊有带鼻孔的钢针。他指着这个“大针”对记者说,这也是他们发明的,用来穿渔网线,将工人操作时间由以前的十几分钟缩短到现在的几秒钟。


  小龙虾蜚声海内外


  小龙虾,合肥市民都不陌生。每年盛夏时节,小龙虾必然在合肥掀起一股“红色风暴”,“吃龙虾,喝啤酒,谈生意,交朋友”的美食文化,在合肥逐渐形成。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借助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节庆带动、科技推力,合肥市龙虾产业链条越拉越长,形成产销一体化格局。市畜牧水产局水产渔政处负责人刘磊介绍,目前,龙虾产业是合肥市农业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养殖面积超过10万亩,养殖捕捞交易产量突破3万吨,龙虾餐馆近4000家,年消费量超过2万吨。


  据有关部门估算,合肥市龙虾产业经济的总规模已突破20亿元,小龙虾一年创造出口外汇近千万美元。位于长丰县下塘镇的安徽祥瑞食品有限公司,是我省第一家专门从事龙虾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在合肥知名度并不高,但在欧美名气很大。因为,该公司生产的冻煮淡水龙虾仁和冻煮淡水整肢龙虾,深受欧美人的欢迎。


  龙虾经济做大做强,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目前,合肥拥有从龙虾育种到深加工等环节的数十项关键核心技术,龙虾育种、生物学研究、龙虾加工、甲壳素及其衍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许多龙虾科研成果已应用于生产。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