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摘  新春伊始,电商巨头已迫不及待地开始厉兵秣马、调兵遣将。


  2013年春节刚过,京东商城便宣布“完成约7亿美元的D轮融资”。苏宁则紧随其后,发布公告称苏宁电器(002024,股吧)更名为“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公布了“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的所谓“云商”模式。而在春节之前,马云也对阿里巴巴的架构进行了大手笔变革。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论是阿里巴巴旨在打造更好企业架构的变革,还是京东为储备更充足资本的新一轮融资,或者苏宁将企业视野调整到更加全局的范畴,无疑都是为即将到来的更惨烈竞争作准备。


  近年来,电商三巨头一路高歌猛进,似乎已经将传统商业企业和商业模式远远地抛在身后。


  102亿元、309亿元、1000亿元,这是京东近3年来的增长数据。淘宝的增长数据也很可观,从4000亿元到6500亿元,再到1万亿元。不过,淘宝的商业模式和京东、苏宁有较大的差别。虽然都是平台,但京东和苏宁是自营平台,淘宝只是“出租店面”式的泛化平台。


  苏宁方面,根据苏宁电器1月16日的公告,2012年电子商务实现商品主营销售收入152.16亿元,未达此前设定的200亿元销售目标。虽然如此,和2011年52亿元的成绩相比,苏宁在电子商务方面仍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那么,该如何看待电商巨头们的快速增长?


  上述增长数据,让笔者想起了中国历史上的“大跃进”。1957年,美国的钢铁产量为7000万吨。同年,中国的钢铁产量为535万吨,1958年则翻了一番,达到1100万吨。中国随即将1959年的钢铁产量目标定到3000万吨,并进一步计划在1960年达到6000万吨,1962年达到8000万甚至1.2亿吨。


  这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赶英超美”的大跃进故事,后来的结果怎样,已不用多说。就算是1957年到1958年的翻番,其实也是全民动员齐上阵的结果,并且因此抽掉了全国1/3的农业劳动力,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大滑坡。


  如同大跃进中钢铁生产和农业争夺劳动力,电商和传统商业争夺的也始终是同一群消费者;而在电商自身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与未来争夺有限的消费能力。无论是京东发起的电商“三国杀”,还是苏宁易购的“超级零元购”,在笔者看来都是对市场的严重透支,可谓涸泽而渔。


  虽然从经济“三驾马车”的比较数据来看,似乎消费之火才刚刚被电商点燃,但是放到局部的细分领域,可能很快就会饱和。


  电商“三国杀”的竞争局面,让消费者养成了一个习惯:谁打折厉害,就买谁的产品,结果导致电商竞争过度依赖价格的力量。


  对京东和苏宁而言,拼的是背后的资本实力。京东依赖风险投资的输血,总有烧成灰烬的一天;苏宁作为A股上市公司,有亿万股民“撑腰”,似乎更财大气粗一些,但总是增发也非长久之计。马云虽然掀起了“双十一”和“双十二”这样的造节运动,但如果没有商家们大幅度的价格优惠,业绩恐怕也要大打折扣。


  因此,价格战绝非可持续发展之道,像京东那样依靠输血求生存求发展更是饮鸩止渴。只有开拓和创造新的消费领域才是正途。作为中国电商的奠基者,马云就胜在创新。启动电商最大的困难是信用体系的缺失,他用支付宝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