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讯 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学生捅死室友,江西南昌航空发现一具男性腐尸,短短几天内发生三起大学校园命案,三个生命就这样在最好的年华里逝去,在我们痛心之余不免要反思一下当今的大学教育。
近几年,校园凶杀案频频上演,这次复旦大学的投毒案让人再次想起当年轰动一时的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案。一提到“马加爵”三个字,恐怕很多人还是心有余悸,药家鑫开车撞人后再补8刀杀死伤者,从这些事件中,我们不仅要问大学到底是怎么了?而在我们的印象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是知书达理的,但是就是这些让人羡慕的高材生,为何会成为凶残的杀人犯呢?
这些风华正茂的大学生逝去,让人心痛,有网友发微博感慨道“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惹谁都不要惹室友!真心感谢我曾经所有的同学们,谢谢你们的不杀之恩”。面对这样的事件,悲痛之余,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理性和耐心,给警方一些时间,不要漫无边际的讨论,胡乱牵连或是乱挖背景。
一起命案的发生,都会有一定的背景,人们可以做出各种分析,但也不宜都上升到社会、制度和国家层面,这样会扰乱大家的判断。近日针对复旦大学投毒案,很多媒体的关注似乎过了头,从这个事件中开始“折射”到“教育的缺失”甚至延伸到“制度的缺陷”,那么我们退一步讲,假如中国这几起命案折射出教育的缺失,那么美国频频发生的校园枪击案折射出什么呢?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无论是什么制度,受过什么样的教育,个体的行为总是会充满着复杂性,一个人在犯罪的那一瞬间是难以捉摸的,人们可以做出各种分析,但是不要添乱,更不要“未审先判”。媒体在报道中,必须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拒绝过度的推测、引申。媒体人们也要慎用自己的权力。
知名学府曝出投毒案,公众有理由震惊、愤怒,也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寝室关系、就业压力、情感困境等进行反思,虽然未必与最终披露的严丝合缝,但人毕竟是一种会反思的动物。我们意识到我国教育偏向于重视知识教育,对道德品质、生命价值等素质教育有所欠缺,这一现象并不是哪个学校的个案,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悲剧面前我们畏惧真相,也敬畏良心,但法律总归是要回归法律,舆论回归到舆论。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