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摘 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名城(上海)—名园(苏州)—名水(杭州)—名山(黄山)”是一条炙手可热的精品线路。魅力都市、江南园林、西湖美景、山岳风光分属四地,是区域协作机制将其串联起来,成为一条靓丽的品牌“项链”。
区域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加速迈向“国际化”的基础性工程。
开放——跳出“小天地”发展“大旅游”
放眼大皖南,山水与人文、历史与现代、都市与乡村,交相辉映,资源密集。但目前还没有一条国内外市场公认的黄金线路。 “这既有山岳型产品同质化等客观因素,也有线路设计、行政壁垒、利益机制等操作层面的问题。 ”安徽环球国旅总经理徐华玉分析说。
“我们深知‘协同作战’的重要。早在2004年12月,黄山、池州等市就签署了‘两山一湖’区域旅游合作框架协议。然而,合作更多地局限在旅游部门之间,缺少更高层次、更深层面的沟通协调机制。 ”黄山市旅委负责同志坦言。
“旅游产业不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行业的‘独角戏’,而是多地多部门多行业的‘大合唱’。只有大家跳出行政区划、部门职能、地方利益的‘小天地’,发展‘大旅游’、‘大产业’,才能融合共生、互利共赢。 ”池州市旅委负责同志介绍说,该市正在积极探索升金湖(东至与贵池共有)和仙寓山景区(石台与东至共有)跨区域管理的体制机制。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已上升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撑,顶层设计显得更为重要。示范区联席会议制度、项目布局、基础设施、产品建设和目的地体系等,都要统筹谋划、科学定位。 ”宣城市旅游局负责同志谈到。
“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旅游集散中心是重要支撑。综合考虑历史开放程度、地理位置、通达条件、旅游产品特色和品位,我们建议将芜湖作为示范区的旅游中转集散地。 ”芜湖市旅游局负责同志说。
重大区域规划“落地开花”,政策引导和扶持必不可少。一方面,示范区各市要发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战略平台优势,整合资金、整合项目,形成综合效应。另一方面,各市也期待出台更具含金量的示范区旅游配套政策,如“72小时过境免签”、“设立免税商店”等。
开拓——找寻“共赢点”携手“闯天涯”
推动区域协作的动力是“共赢”;要突破地方保护、行业壁垒、体制机制等障碍,关键仍然是“共赢”。
“我们每年签署的区域旅游合作协议大大小小不下十个,内容必提‘资源共享’和‘客源互送’。但最终能落实的少之又少,归根结底是利益分配问题。 ”皖南某市旅游局负责同志介绍说。
如何找到“共赢点”?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高峻教授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有效扩大增量,建立合理有效的利益分享机制;明确合作成员职能分工,合理调度利益相关者,提高合作成员满意度;关注智能化散客公共服务和旅游新业态等。他举例说,上海世博会期间,散落苏浙皖的长三角地区旅游集散中心实现联网售票、异地登车、收益分成,既方便了游客,又得到了实惠。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上一篇:安徽省微博发布厅昨日正式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