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2010年,潘集区在全省率先推行“先搬后采”,即规划—搬迁—采煤。
新模式实现了五个改变,即变“采煤在先规划在后”为“规划在先采煤在后”;变“先沉陷后搬迁”为“先搬迁后沉陷”;变安置拆迁补偿“据实补偿”逐步为按人口补偿;变“先沉陷后治理”逐步为“边沉陷边治理”;变土地“先用后征”为“先征后用”。
潘集区区长潘奇志说,这种规划搬迁在先、采煤沉陷在后的做法,可以保障沉陷区群众安全搬出、生活有出路。
新路走成了模式
潘东新城是实施“先搬后采”模式后建设的第一个项目。
潘东煤矿是淮南矿业集团在建的一家大型煤矿,几年后该矿所在地夹沟镇部分地区将会因采煤而沉陷。潘集区积极与矿业集团沟通,预先获得2015年前沉陷土地的第一手资料。然后,高起点设计整体规划2平方公里、入住人口约4万人的潘东新城。
这个新城完全具备城市的综合功能,除居住、医疗和娱乐等功能外,还建有农民创业园区。区人社部门采取鼓励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进园区创业和协调进煤矿企业就业等多种措施,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力争使沉陷区居民住房城镇化,失地不失业,收入不降低,生活水平上台阶。
走进潘东新城,崭新的建筑群豁然醒目。建筑采用皖南古民居形式,同时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如今,占地1109亩的一期工程已全部完工,61栋住宅楼拔地而起,5个村15个自然庄的3600户、8000多人将于今年年底入住。
凭借潘东新城整体搬迁的经验,今年9月,贺疃新镇一期工程、潘东新城二期的建设均已启动。据了解,潘集区“先搬后采”的做法,已得到省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并将作为一种成功的模式,在皖北采煤区推广。
淮南市委常委、潘集区委书记蒋昌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条新路不仅通向潘集的现在,还通向淮南乃至整个采煤区的未来。地下的煤炭资源总有被采完的一天,那时潘集拥有的资源优势消失,留下的是耕地的大量塌陷、环境的千疮百孔及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超前谋划沉陷区整治和利用,关乎潘集可持续发展。“先搬后采”只是个通俗的说法,潘集区正在编制《潘集区沉陷区综合治理规划》,该规划将把采煤沉陷区治理与美好乡村建设、土地复垦整理、沉陷区地质环境恢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项目一一挂钩,这才是沉陷区的综合治理蓝图。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