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考古史上,古代铸铜工艺一般都和中央王朝联系密切。如洛阳和殷墟都发现过铜铸造工艺,尤其是殷墟。虽然说,在我国的其他地方也曾发现过铸铜工艺,但大都是些相对简单的小物件,如铜箭簇、刀具等。但师姑墩遗址出土的明显是容器类的模具,也就是说,这里的铸铜工艺相对而言,不但繁杂,而且先进。
生活器物演变反映时代变迁
在师姑墩遗址出土的200多件珍贵文物中,陶鬲(lì)、陶豆、陶罐等生活用品占了较大比重。而有意思的是,尽管功能相似,但由于时代不同,出自夏、商、周三个时期的器物非常清晰地反映了时代变迁。
北大专家刘绪教授告诉记者,师姑墩遗址出土的夏代陶器部分与中原地区非常接近。陶鼎、陶豆等大致形状一致,器型相同,但做工比中原地区显得相对粗糙,陶鬲的袋状足应有一定弧度,但师姑墩遗址出土的部分陶鬲的袋状足几乎成了扁的。而且显示出烧制温度掌握较差、易碎等特点。而商代师姑墩遗址出土遗物仍有中原地区盛行的陶鬲、陶豆等器物,但陶豆不少是假腹豆,即外表看起来“大肚子”,实际容量较小。到周代,师姑墩遗址出土的陶器种类明显减少。这反映了当时陶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国东南地区包括安徽在内,有着早期瓷器雏形的原始瓷已经开始逐渐盛行。
【推测】“铜都”铸铜可能始于夏商
在师姑墩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些特别的文物正在北京接受技术分析,分析的结果很可能将证明,铜陵铸铜的历史或许始于夏商时期。
据介绍,在师姑墩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铜器、铜块、炉渣、炉壁及陶范。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曾发现了不少古铜矿遗址和冶铜基地,由于铜陵地区有丰富的铜矿资源,历史上采矿、冶炼的遗存都有发现,但此前从未发现过铸造铜器的遗迹,因此铜陵此前在历史上被认为是铜原料的输出地。而师姑墩遗址发现的陶范也就是古人用来铸造青铜器的陶质模具,加上同时发现的铜炼渣等,都是古人铸造青铜器的遗存。此前,有考古专家认为,这很可能是我国考古学界第一次在长江南岸用科学的方法发现的铸铜痕迹。省考古所副所长宫希成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可以确定这些铸铜遗迹至少是商周遗存,很有可能早至夏代,但还需要技术分析进一步证明。(记者刘媛媛 王素英文/摄 )
【背景】铜陵师姑墩遗址
铜陵师姑墩遗址是在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过程中发现的,2010年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陶器、石器、铜器等各类文物200余件,还有较多的铜渣和炉壁残块。
此前,在江南地区,夏商以前和以后的遗存都有发现,仅夏商时期是空白,考古人员一直心存疑惑。师姑墩遗址填补了这一空白。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