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网摘  夏商时期,皖江南岸先民如何采矿、炼铜?日前,我省考古部门邀请北大专家,对铜陵师姑墩遗址文物进行科学检测和鉴定,这一问题或将得到答案。


  师姑墩遗址是皖江南岸首次发现的夏商时期遗址,在这里发现的陶范(陶质铸铜模具)等珍贵文物,也被认为是我国考古学界第一次在长江南岸用科学的方法发现的铸铜痕迹,很可能将证明“铜都”先民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掌握铸造青铜器的技术。


  【行动】北大专家受邀来我省“鉴宝”


  12月14日,在省考古所一间库房里,200多件已经被基本修复的陶器、铜器等伫立在陈列架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刘绪正在仔细鉴定这些文物。


  这些珍贵文物全部发掘自铜陵师姑墩遗址,出自夏、商、周三个时期,其年代框架之完整,让刘绪也不禁感叹“非常难得”。


  目前,这里出土的不少文物已经被复原,但对部分器物我省考古专家仍有疑问,这次特邀北大专家再次鉴定,部分遗物还被送到北京进行科学分析。


  【悬疑】冶金术起源何处?


  师姑墩遗址出土的铸铜遗存目前正在北京进行细致的科学分析。省考古所副所长宫希成告诉记者,此前在我省的考古发掘中,也曾发现过铜炼渣等遗迹,但因为一直没有发现铸造遗迹,因此难以形成完整的链条。这次发掘后,省考古所正在整理此前发现的同类遗物,进行系统分析。早期冶金术最早从哪起源,或许可以得到答案。


  同样让人疑惑的是,还有铸铜工艺的来源。朔知说,3000年前的铜陵还是一块蛮荒之地,这里的铸铜工艺由何而来?这同样还是未解之谜。


  【揭秘】精美陶范是古代铸铜模具


  在出土文物中,有一种叫陶范。刘绪告诉记者,在古代简单的青铜器可以用石制模具,但复杂的器物就要使用陶器模具,这就是陶范。古人一般会选择在铜矿附近就地冶炼,但冶炼出的原料在哪里铸造就不一定。陶范发现的位置,可以作为判断这一区域当时是否进行过铜器铸造的依据。负责师姑墩遗址发掘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朔知告诉记者,此次发掘中出土的一块西周时期陶范残片上,不仅有精美花纹,还有一定弧度,从而判断其铸造的应该是容器类,很可能是青铜鼎。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