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饽饽”变“烫手山芋”,赚钱变亏钱

 

  据业内人士介绍,自管供暖这一方式,很早之前就形成了,物业公司买了热电集团的蒸汽,再卖给用户,这是一种经营模式,理论上可以赚钱。早期甚至形成这样一个现象:开发商在招揽前期物业时,将“自管模式”作为一大卖点,来吸引优质物业进入。“因为如果是统管,就没他们什么事了,很多物业公司喜欢自管,从中插个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房地产行业人士称。

 

  据该人士介绍,对于自管小区来说,供热刚投入使用时,管网运行平稳,运行成本比较低。如果物业公司在公示账目上“活动活动”,总体上来说,的确还能赚点钱。不过,几年以后,随着小区内管网、供热设施的老化,在没有及时更新改造的情况下,供热消耗越来越大,二次转供单位的运营成本也越来越高。高昂的运营成本,导致物业公司不得不提高供暖费用。

 

  除去这些,新建小区入住率低,空房太多,加大了运营成本,也是自管供暖收费昂贵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业主们见供暖费用如此之高,自然拒绝集中供暖,转用其他取暖方式,或者开通了供暖,却不愿配合缴费。这些状况,导致原本打算在自管供暖上分块“蛋糕”的物业公司,每年在供暖上入不敷出,甚至亏钱。

 

  香饽饽成了烫手山芋,但供暖还要继续。如何合理收费,提高供暖服务?如何保证经营不亏本,消除业主们的质疑?自管供暖的物业公司将面临严峻挑战。

 

  希望有政府主管部门监督供暖

 

  连日来,读者们纷纷致电本报热线5179666,就自管供暖的问题发表看法。大部分读者认为,开发商在自管供暖收费上不够公开透明,这是影响供暖效果和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读者们希望政府出台政策,扶持这项有社会效益的民生工程。

 

  一些读者介绍,在一些发达国家的供暖行业中,热价的制定都有一个参考公式,价格随物价指数的变化而变化,在综合考虑各种变动成本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有一个相对衡定的调整系数,热价可以涨,也可以跌。

 

  一旦物价指数公开化、规范化,消费者对供暖价格的变化也就心中有数,供暖企业自身也能真正体会到杠杆效应带来的好处。

 

  针对于省城自管小区供热情况,读者们都希望有业委会、政府主管部门等第三方力量介入,通过其监督,使收费公开化、透明化,让业主们知道自己的钱花去了哪里。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