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网摘 近日来,本报连续报道了自管小区供暖贵、供暖烦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市民反映,买房时,开发商仅仅说提供集中供暖,并没有详细说是统管供暖,还是自管供暖。很多市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地买了房子。很多买了自管供暖小区住宅的市民,入住后发现每年所需的供暖费用很高,因而拒绝供暖。然而,这些拒绝开通户的购房成本中,已将供暖管道算在内,无形中,这笔费用已让业主埋单。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自管供暖模式因为物业收费的回旋余地,确有渔利的空间,看起来,似乎是个“香饽饽”。然而,因为管道老化、费用难收等众所周知的原因,它在很多物业公司眼里已变成“烫手山芋”。
关于供暖,往往答复“这事不能说太细”
一边是业主抱怨供暖价格高,一边却是众多新开盘的楼盘大打供暖牌。日前,记者走访合肥市众多新建楼盘,发现“市政供暖”、“集中供暖”等词语频频出现在楼盘的宣传册与销售人员口中,成为楼盘促销亮点。
在政务区某楼盘,销售人员说,这个小区有供暖,“不是市政供暖,是我们自己烧,管道通到业主家中。”对于供暖费用,她说主要按照使用量收取。在瑶海区某楼盘,工作人员称,这个小区采用的是市政集中供暖,“每年基本使用费是1200元,超出部分按照流量收取。”
然而,对于小区供暖的类型,很多销售人员并不知晓。在包河区某楼盘,销售人员只知道有供暖,但并不知道统管与自管的区别,“你问的这么细,我也不知道啊。”所以,对于未来的供暖价格,销售人员也无法明说。
记者调查中,在集中供暖的小区内,很大一部分市民是入住之后当年供暖季来临,才知道自己的小区是自管供暖。日前,记者探访了省城几家楼盘。开发商在为记者介绍楼盘时,都只称小区提供集中供暖。究竟是直管供暖还是统管供暖呢?售楼部人员称,目前正与热电集团协商中,尚不知详情。
读者汪先生就是这一现象的受害者之一,他前几年买了一套新房,买房时,售楼部工作人员介绍,小区提供集中供暖,但并没有明确说是自管供暖还是统管供暖。入住后,发现小区是自管供暖,而且当年供暖季,收供暖费4000多元。今年,他准备不开通供暖,改用空调了。
即使不开通供暖,仍要为材料费买单
家住望湖城小区的沈先生介绍,他所在的小区是自管供暖。去年入住小区,供暖季,物业在收取供暖费时,竟按每户每平方43元收。“我家房子118平方米,一算,一个供暖季要花5074元。”高昂的供暖价格让沈先生却步,他拒绝了供暖服务。“但是,小区供暖管道通过每家每户,我买的房子里肯定也有这些成本。也就是说,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买了开发商的这些配置,却消费不起。到头来,这些管道成本费,却要我们业主们承担,这合理吗?”沈先生抛出疑问。
记者从一家生产供暖管道的建材公司了解到,一间100平方米的住房,需要铺设80~90米的供暖管道。市场上,普通1.6寸的铝制供暖管道,价格约为15元/米。记者算了一笔账:一间100平方米的房屋,购房成本中,管道成本费占到1200元至1350元,而家用暖气片的价格,市场价在500元左右不等。除去这些,小区供热的一些基础设施,最终也是要靠业主们掏腰包埋单。这样算下来,平均每户人家,购房时无形中在供暖设施方面承担的成本达2000元以上。
业主们为这笔钱埋了单。但是,供暖季来临之后,业主们却消受不起自管小区昂贵的供暖服务,转而以空调、电暖气等电器代替。本来惠民的供暖设施,反道成了一个无用的摆设。
业主们花了钱,却买来这些“无用”的配置, 这让很多业主不满。“就像买了一辆车,车里配置了电视功能,但电视要收费,而且价格不菲。那我还不如将车辆简配,不要车载电视功能。”沈先生打比喻。部分业主建议,开发商在业主购房后,应及时通知供暖费用,如果有业主不需要供暖的,则应该将买房时铺设的管道费用退还。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上一篇:市民称合肥环城公园管理处搭建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