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时刻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公布中国作家莫言得到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图为2007年7月22日,莫言介入香港书展进行的《阅读香港》名作家讲座系列时讲话
新安热线 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9日刊出评述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一向被盛传是诺奖的大热点,但此次又与诺奖擦肩而过。说明称,评委一贯不做“锦上添花”的事,“济困解危”倒是常产生。有评委曾夸大:“越是本土的,越是天下的!”村上的本土味越来越淡,也也许是致命伤。
文章摘编如下:
一位是中国作家,一位是日本作家。一位出生于中国山东高密高粱地的农夫家庭,一位是日本京都平凡西席家庭的孩子,结业于早稻田大学。虽然,他们都是作家,也都写小说!但“可比性”确实不多,偏偏这次,由于诺贝尔文学奖发布前夕,盛传两人都是夺标的前5名热点人选,才始末被扳连在一路。功效虽然是莫言胜出,村上却再一次饮恨。
诺奖不爱锦上添花
莫言得奖,虽然是实至名归。但村上的落第,也是种难以言喻的遗憾。
记得在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发布前夕,笔者恰亏得东京,与几位日本文学传授,尚有一些中国留门生在居酒屋聚首,酒足饭饱之余,不免聊起村上春树得奖的几率。日本文学传授都信念满满以为,村上本年“该拿奖了”!
笔者沉着说明,,倒以为,以诺奖评委的惯性与偏好,他们会抗拒把文学奖颁给村上!为什么呢?村上的《挪威的丛林》,单单在日本就卖了400万本,尚有《1Q84》,《海边的卡夫卡》也都脱销,还不包罗环球数十种语文的翻译本,版税收入,早已让他成为了小富豪。你若去查一查记录,历届文学奖得主,脱销书作家少之又少。评委一贯不做“锦上添花”的事,“济困解危”倒是经常产生。
村上本土味渐淡化
并且笔者以为,村上的文学,早已离开日本战后作家如川端康成、远藤周作、三岛、田山花袋等的“阴冷、极重,悲怆的色调”,他倾向于西欧的轻巧、内蕴、后当代主义的气魄沤背同他曾经坦言,受到卡夫卡、卡波特、大卫塞林格、杰罗姆、冯古内特的影响。有些评委曾经夸大:“越是本土的,越是天下的!”村上的本土味越来越淡,大和民族的阴冷、极重、悲怆感缺乏,也也许是致命伤。
村上在2007年拿了“耶路撒冷文学奖”,亲身到以色列领奖,在致辞时提到了“墙与鸡蛋”的相关,他指出:“假如墙意指势力、体制、暴力、守旧、僵化,那么,鸡蛋代表了弱势者、民间、挣扎求存者。”他夸大,作为文学作家,他永久选择站在“鸡蛋”这一方!
村上有这样的文学伶俐,我们信托,只要他继承全力,在可预见的未来,他要冲破这个频频饮恨的“魔咒”,并非不行能。
(责任编辑:苏嘉)【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