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塔法·萨法日昵 资料图


  新安热线  从两岛开发到改善投资环境,再到成立合营委员会赴海外招商,随着朝鲜第三代领导人金正恩的继任,朝鲜在经济政策方面流露出的改革气息越来越浓烈。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调整”的信号,赴朝鲜投资已成为中国商人中公开的“商机”,虽然这其中涵盖了一定的风险。


  不过,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生活在中朝边境上的人们早已习惯了多变的“政治气候”,穿梭于鸭绿江上的生意人更是如此。多变的时局之下,边贸商人们保持着谨慎的观望态度,而地方政府和投资客们则对开放充满期待。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张琏瑰认为,如果现在把这些内容全部连起来作为一种政策的解读,有一定的冒险性,毕竟朝鲜公开对外宣布的政策仍然要走“先军道路”,且《劳动新闻》多次宣布,坚决批判改革开放。所以现在做出任何决定,都言之过早,还要继续观察。


  边贸和劳动力


  中国和朝鲜唇齿相依,两国边境线全长1334公里,其中陆界45公里,水界1289公里。两国之间的边贸往来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


  1882年,满清政府在与朝鲜平安北道首府新义州只有一江之隔的丹东,开通了与朝鲜等国的通商贸易。当时的边境贸易并无专门的管理机构,而是由地方官员主持,以民间交易为主。朝鲜向中国输出耕牛、布匹、纸张和药材,中国向朝鲜出售丝织、棉织技术和工具。


  现在的对朝贸易最早是老家在丹东、后来移居朝鲜的华侨做起来的。由于朝鲜物资一直匮乏,这些华侨回国探亲后返朝时,都会携带一些食品和生活用品。一部分头脑灵活的华侨尽量多带,再转手倒卖,利润惊人。


  在丹东边贸圈里“油条致富”的故事一代传一代—— 一位朝鲜华侨穿一件军大衣到丹东,把军大衣里的棉花全拿掉,在丹东买上几百根油条,用塑料袋包好,装进军大衣里穿回朝鲜,再把油条拿出来偷偷卖掉。几百根油条一下子成了抢手货,可以赚4倍以上的利润——这个故事吸引了无数边贸客前往朝鲜淘金。


  阿拉伯信息交流中心主任、中非投资与发展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驻京代表穆斯塔法·萨法日昵表示,对于朝鲜而言,中国就是个取之不尽的大型百货超市。而就目前现状来看,朝鲜发展经济是不可避免的,只有这样社会才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改善,也能缓解国际社会对于朝鲜的经济制裁。穆斯塔法·萨法日昵曾作为外交官在平壤生活过多年。


  穆斯塔法·萨法日昵认为,朝鲜的优势十分明显,如何把握这个机会,让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受益,需要双方在政策制定和交流中进一步沟通。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合营投资委员会局长金天一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低廉的劳动力和独特的管理环境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更好地发展国家经济。


  据海关统计,2011年中朝双边贸易额达到56.7亿美元,同比增长62.4%,贸易规模和增长速度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今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达到31.4亿美元,同比增长24.7%,部分矿产品、服装、电子等产品的贸易增长较快。


  除了矿还是矿


  除边贸和劳动力优势外,朝鲜目前最能吸引投资客的就是矿产。


  事实上,从今年朝鲜的几次赴华招商会上,几乎中国企业家到现场的第一句话就是,有没有金矿?


  北京中恒远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市场报告分析称,中国企业在朝鲜铁矿市场中具有明显优势。首先,朝鲜国内经济发展资金短缺,中国企业可利用自身资金优势弥补朝鲜钢铁企业资金问题,加大合作可能性;其次,中方可提供大型设备用于勘探、采掘、炼钢等生产活动;中国东北部与朝鲜接壤,且中朝之间有公路相通,因此在铁矿运输活动中,承担的运输成本较低,总体降低生产成本。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