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什么事触动你发起“静新”?
伊能静:很大的原因来自我儿子。去年,他的学校安排他们去残障学校朗读,他和一个小女孩结对,照顾她一天。回来后,他给我看了一张照片,画面上,小女孩拉着他的手,和他对望。我突然想,城市里的独生子女接受父母、老师的爱,很少给予别人爱。我总在睡前给儿子读故事,就想到能不能通过朗读,把城市孩子带到山村儿童身边,让他们学习爱与被爱。
“想救精神之穷”
新京报:为什么选择用“朗读”传递爱?
伊能静:我自己参与过很多公益活动,多数是在救急,饿了给饭,病了治疗,这些“急”不能等。但心灵贫困、灵魂贫瘠谁来管?
我曾经遇过很无奈的事,我们为一个患先心病儿童募款,他需要20万,我们为他募到47万,但孩子的父母不愿把剩余的钱拿出来给其他需要帮助的小孩。为这些事哭了好多次,想明白了,这些成人因为缺乏知识少了节制、多了贪婪。
所以,我想做一个别人救急、我们救穷精神之穷的爱心公益项目,读书可能是最好的方式,让阅读开启孩子们的梦想,带他们见识外面的世界。
“《梵高传》陪伴我4年”
新京报:阅读带给你什么收益?
伊能静:书是我的父母,我的老师,也是我的信仰。如果没有阅读习惯,我会是一个完蛋的孩子。
我上学时被分到放牛班,数理成绩很差。因为喜欢写作,所以爱上读书,我居住的眷村,租书店是我的读书启蒙,小学时我就读完金庸(的书)。三年级时曾被罚写3000字的作文,写了一篇幻想出来的童话故事,被老师评阅为“离自己生活太远,但文笔很好”。
老师问我,为什么不写自己的生活,我当时回答不出来,现在想来,才发现我的童年生活乏善可陈。父母离婚,母亲在外工作不在身边,我是一个“钥匙儿童”,家门钥匙在脖子上挂到初中,都是到隔壁邻居家蹭饭。
所以,我的童年才会生出许多幻想,而书籍成了提供我想象世界的资料库,也是我唯一的伙伴。同学送我的《梵高传》陪伴我4年,它教会我坚持做独特的自我。少女时代读三毛(的书),被她笔下的撒哈拉沙漠吸引,有了长大要看看外面世界的梦想。
带着书籍给我描绘出的梦想,我努力工作、赚钱,去了想去的巴黎、剑桥,有了现在的伊能静。
“不逃避,不对骂”
新京报:名人做公益往往会被质疑为作秀,你怎么看?
伊能静:我的态度是“不逃避,不对骂”,选择说清楚。我觉得每一个质疑都给我一个说清楚的机会。我总是相信,所有负面事件都会导引人们对正能量的思考。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