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军情有独钟源于复兴梦


  俄罗斯海军近一段时间以来的一系列规划,无不体现着普京重新执政以来,大力推进海军现代化建设的军事发展思路。作为俄罗斯最高国家领导人,普京对海军建设之于俄罗斯的重要意义有着深刻认识。早在2004年,面对当时的财政困难,普京就曾表示:“即使把克里姆林宫卖了,也要造出新一代潜艇,因为这关系到俄罗斯的未来。”


  那么,俄军政当局为何对海军如此情有独钟?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历史上自俄罗斯民族涉足海洋以来,国家不断强盛,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所带来的对于海军力量的认可;另一方面,俄罗斯不断加快海军建设步伐,有着其客观的国际政治现实需求推动。


  作为传统意义上的陆地强国,俄罗斯对于海洋的偏执最早可以追溯到沙皇时期的彼得一世,为获得通向波罗的海的入海口,沙俄不惜对瑞典作战长达21年,最终如愿以偿。为夺取黑海的通行权而两次远征亚速失败后,沙俄奋发图强,不断积蓄国力,整顿军备,终于在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时期完成了对亚速地区的控制,从而获得了由黑海通向大洋的控制权。而对于沙俄来说,在追求通向海洋之路的过程中,也完成了从地区性陆地强国到海陆兼并的全球性帝国的转变。凭借着强大的水下潜艇编队,苏联不仅在海上得以同美国分庭抗礼,维持着其作为世界一极地位的根基,更在1964年古巴导弹危机中给美国以下马威。历史上海军力量强大带给俄罗斯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荣誉感深深印刻在其民族灵魂深处。然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地位的衰落与海军力量发展的滞后所产生的反差,更加加深了这一感受。因此,加快推进海军力量建设,重振海洋大国威势的渴望愈加迫切。


  加快海军建设的战略考量


  现实中,面对近期纷繁复杂的国际风云变幻,俄罗斯加快海军建设步伐则有以下战略考量。


  第一,“向西看”,遏制北约东扩,拓展战略生存空间 如普京所说,“苏联解体是20世纪全球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对独立之后的俄罗斯来说,更是如此。尽管俄罗斯采取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等一系列措施试图保持其在其周边毗邻区域的影响力与控制力,然而,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大不如前的俄罗斯无力长期通过经济、军事输出来维持其周边区域的向心力。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趁此通过北约东扩,充分利用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及政治影响力,扩展自身势力范围,挤压俄罗斯战略生存空间。此外,美国还试图在北约框架下扩展其全球反导系统部署范围,企图将俄罗斯束缚在其天然地理范围之内。政治、经济上影响力的弱化,使俄罗斯急需通过发展海军力量,提升其黑海舰队、波罗的海舰队的军事威慑能力。


  第二,“向东看”,平衡美日韩军事调整,保护远东地区战略利益 作为俄罗斯的老对手,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不仅指向迅速壮大的中国,更对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利益产生重大冲击。一向作为俄罗斯战略大后方的远东地区,军事力量建设长期滞后,急需新鲜血液的补充以平衡美日韩军事同盟在亚太地区新一轮的军事部署强化。而作为俄罗斯下一代战略核力量的核心杀手锏武器,首艘“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被优先部署在俄军太平洋舰队,不仅仅是配合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新军事变革,更是向美国秀出俄罗斯海军最健壮的一块“肌肉”,有力地表达了俄罗斯捍卫其在远东战略利益的决心。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下半年愈演愈烈的中日钓鱼岛问题,无疑给俄罗斯以警示。南千叶群岛(北方四岛)问题的悬而未决,和近期日本的一意孤行,配合一贯以强硬著称的安倍政府,令俄不得不担心南千叶群岛争端存在进一步升级的可能。因此,此次“尤里·多尔戈鲁基”号战略核潜艇入役太平洋舰队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向身边看”,凝聚友好国家向心力,保护传统势力范围 2011年3月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问题上的决策失误使得俄罗斯战略损失惨重。一方面,传统势力范围利比亚被西方势力倾覆,俄罗斯在北非经营多年的前沿阵地灰飞烟灭;另一方面,俄罗斯在处理叙利亚问题时曾表现出来的首鼠两端、犹豫不决,也令相当一部分跟随国家寒心,对俄态度动摇。因此,在近期不断升温的叙利亚问题上,俄罗斯吸取教训,不仅多次强硬表态,更付诸实际行动来捍卫自身传统势力范围,给叙利亚巴沙尔政府以强力支持。四大舰队自成立以来第一次齐聚联合演习,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而演习地域选定在黑海和地中海海域,无疑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更有着强烈的现实指向性。通过演习锻炼了舰队联合作战、远洋作战能力,更给叙利亚巴沙尔政府以强烈的支持信号。更重要的是恰好在利比亚危机过去两年的时间选择进行此次大规模演习,同彼时行为举止的差别之大,不禁令人“刮目相看”。同时,此举也在俄友好国家的印象中加分不少,真可谓是“一石二鸟”。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