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上火星


  “火星一号”计划在2023年将首批4名宇航员发射升空,这些志愿者将“只去不回”,在火星度过余生。初选条件没有对报名者提出什么硬性要求,只要求年满十八岁。


  这一计划的各个阶段,从宇航员的筛选到他们进行训练,从无人火星航天器的发射到正式登陆火星和日常居住,都将通过电视广播向全球播出。根据该公司的计划,宇航员的筛选将是一场大规模的电视真人秀。


  根据此前本报记者对航天专家庞之浩的采访,“只去不回”的航天之旅给宇航员带来极大的风险,项目是否能够被人类伦理学接受还未可知。并且,他认为这一项目成功可能性较低。


  厦门大学学生小陈:


  “想寻梦无奈父母命不可违”


  厦门大学学生小陈是通过“火星一号”项目的网页了解到这一计划的。他今年刚好18岁。小陈说自己从小就喜欢阅读航空航天相关的知识,曾经最大的梦想是当飞行员,高中毕业时参加了相关考试,笔试的成绩不够,这一梦想搁浅了。他觉得参加这一项目是一个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


  报名以后他与父母商量,起初父母同意,但当得知“有去无回”时,父母再也不肯答应。小陈说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现在正与父母积极沟通。


  记者问:如果真的选中了去参加全国电视选拔会去吗?小陈说只要到时父母同意了就会去。


  昆明地质工程师王文明:


  “我去火星探险没有后顾之忧”


  王文明称“火星一号”计划从网上出来的第一天他就看到并追踪这一消息。他觉得这一项目是一次全新的探索,而他本人喜欢“探索的过程”。今年30岁的他,2005年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毕业后从事地质勘察,目前在云南一家地质矿业有限公司工作,担任项目经理。


  他向家人说明要报名参加这个计划,家人表示赞同。未婚的他有兄弟姊妹6人,父母可以由兄弟姊妹照顾,所有“没有后顾之忧”。


  王文明说英文很不好,年龄也有些偏大,对于这次选拔信心不大,但是会尽全力。目前的任务是要制作一个个人宣传视频并准备提交到报名网站。


  他知道在送宇航员之前会进行8次不载人的发射,只有在这8次都成功的前提下才会载人,所以,他认为这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项目的具体细节他表示并没有深入了解。


  大学毕业生陈青云:


  “梦想经历波澜壮阔的人生”


  陈青云是一名去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学的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他通过国内的电视媒体了解到这一项目。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