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的“太空快速响应作战”将实现如下4种军事航天能力。(1)进一步拓展太空系统的应用范围,使空间系统具有更广泛的战术应用能力,及时响应不断变化的战场需求,快速提供针对战役和战术任务的战场情报、监视与侦察,部队移动中通信,气象监测,定位、导航等各种信息。(2)提高太空的战略应急能力,及时应对始料未及的紧迫需求,成为大型卫星系统战略能力的有力补充。尤其在大型卫星系统受到攻击而失效时,“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可快速提供系统重建能力;(3)使空间系统更易于维持、更有效,并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成为太空防御的新途径,并将有效提高关键太空系统在未来战争中的快速补充和恢复、重建能力,同时应用“虚拟卫星”或“星簇”结构等技术,明显加大对卫星硬杀伤的技术难度和成本;(4)“太空快速响应作战”计划拟采用标准化的卫星通用平台和模块化有效载荷及部件,并通过快速组装和测试技术等,形成太空系统的快速研制和部署能力。
太空也要“兵贵神速” 现有的大型卫星系统还不能及时响应战场变化,不能由战场指挥官控制,而且时效性差,研制、发射和准备的周期长、费用高昂,不适于战术应用。因此,需要探索、发展能满足战术战役应用,成本低廉、更加灵活的空间系统,提供更快的作战响应能力。“太空快速响应作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
这是湖北省孝感市环保局官方网站中曝光的快舟应急空间飞行器配套项目。2001年12月美国发布《AFSPC001-01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作战及时响应型太空运输任务需求陈述》,为日后发展“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奠定了基础。2002年下半年,美国防部军力转型办公室与海军实验室联合启动“太空快速响应作战试验”(ORSE),旨在从有效载荷与发射系统两个方面验证“太空快速响应作战”能力。2003年3月,美国空军又开始进行“太空快速响应运输”替换方案分析(AOA),对空天飞机、空射火箭、完全或部分可重复使用火箭、一次性火箭等发射方案进行研究。2004年,美国空军参谋长提出了“联合作战空间”(JWS)的概念,进一步深化了“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的思想。2005财年美国防部又提出了“太空快 速响应作战”倡议。2006财年国会增加了对近太空的研发投资,要求对近太空平台的作战有效性、技术性、经济性进行分析。2006年7月,空军还新组建了“太空快速响应作战”小卫星中队。2007年4月,美国国防部正式向国会提交了“太空快速响应作战”报告,阐述了“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实施技术,标志着太空系统投入战场战术应用的序幕正式拉开。
2007年5月,美国空军在柯特兰德空军基地建立“太空快速响应作战”办公室,该办公室的设立使美国“太空快速响应作战”能力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当前,美国正在北约26个成员国中积极推广“百星星座”的概念,试图建立“ORS星座联盟”,并最终部署一个可共享的“百星星座”。
如何打造“太空快速响应”系统 事实证明,发展太空系统快速反应能力并非易事,必须改变整个太空架构的许多方面,美国目前正从以下3个方面打造全新的太空反应能力。目前的卫星发射准备周期长、发射费用昂贵,以“军事星”通信卫星为例,发射入轨不仅要耗费上亿美元,在发射前还要进行3个月的测试。因此ORS的首要任务是减少发射费用,缩短发射时间,为此美国正在努力发展运载技术,提高快速发射及入轨能力。目前的主要措施包括:(1)专门发展太空快速响应运载器。在这一方案指导下发展的新型系统主要包括“力量运用和从本土发射”(FALCON)计划中的小型运载火箭(SLV)、经济可承受快速响应航天运输系统(ARES)、“风驰”空射火箭等。(2)在现有渐进一次性运载火箭(EELV)和洲际弹道导弹(1CBM)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发展的系统主要包括“猎鹰”小型运载火箭、“鬼怪”火箭和“米诺陶”(Minotaur)等。(3)利用商业系统提供快速太空响应发射服务。商业发射如果解决了安全、成本和时间限制等因素的制约,这种方式将能成为太空快速响应的重要选择。
目前航天器不能响应战场变化,不能由战场指挥官控制,而且不能有效地把战场感知信息直接送达作战部队,同时卫星开发需要长时间的研发、测试。为了缩短航天器的开发和测试时间,提升战术支援能力,许多新的概念被提出,包括标准化航天器平台、模块化载荷、虚拟卫星、星簇、在轨服务等。通过对这些概念技术的应用与探索,保证系统可快速地研制、生产与组装。这方面“战术卫星”已经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此外,培养新型太空人才也很关键。发展具有反应能力的太空系统的最大障碍也许是改变太空专业人员对太空系统的思维方式。未来,具有反应能力的太空系统操作者将需要对美国军队的需求变化和敌方军队的行动做出动态和及时的反应,这与现在的操作方式是不同的。因此,从长远看,培养人才或许比技术开发更为重要。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