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当地政府网站公布的快舟项目配套工程
新安热线摘 想象一下,在未来的太空作战中,一旦敌方将我方的卫星击毁,我方可以通过快速反应的卫星发射系统迅速补充损失卫星,并扭转战场颓势。 当敌卫星进入我方预警范围,可以通过快速反应的太空卫星将敌卫星捕获和破坏,敌人的空间资产将迅速贬值,这是多么诱人的应用前景啊。
2002年,美国为了称霸世界和控制太空的目的,开始研究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他要把上述作战想象变为现实,而2013年在中国的官方媒体也开始陆续披露相似的作战系统,中美太空大战一触即发,而其他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技术和经济实力,难怪一些媒体认为,中美两国垄断太空优势的竞赛将彻底开遍世界军事格局,因为在二十一世纪谁掌握了太空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2009年4月,美国雷声公司公布了一个名为“响应器”的有效载荷设计概念,这种创新性的设计采用了一套可互换的任务专用遥感器,能够实现有效载荷的快速部署。
“响应器”设计概念采用了光电和射频有效载荷构造,由于基础载荷设计使用标准的即插即用技术,易于与遥感器进行集成,从而能够显著缩短生产周期并减少计划成本。其生产周期预计为2年至3年,成本可降低30%至50%。 “响应器”能有效增加或重组关键空间能力,并融入新技术和创新型的操作,从而可直接满足军方的特定需求。
2009年10月,美国《新闻周刊》登载关于即插即用卫星的文章,称美国国防部正在研发成本低廉、像洗碗机那么大的卫星。这样的卫星在几天甚至几个小时之内就可以由建造好的零件组装起来,并被迅速“按需”发射。这项技术成为奥巴马政府的优先选择。相关计划的预算从1亿美元增加到了1.9亿美元。及时响应型空间办公室主任称此项研究将使卫星具有“与笔记本类似的即插即用技术”。实验室的一个团队近期在不到4个小时的时间内组装了一颗迷你卫星。
从海湾战争到阿富汗战争的近几次现代化战争中,军用卫星均大显身手,对拥有卫星的一方迅速取得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太空系统将面临从防御敌方攻击到应对迅速变化的技术和支援需求等各种挑战。由于卫星自身的脆弱性以及缺乏反应能力,使其无法应对未来的挑战。基于上述考虑,美国提出了太空体系建设的新理念——“太空快速响应作战”(ORS),其主要思想是准确、快速、且经济可承受地将载荷送入太空,为战场的作战人员提供实时的空间战役与战术支持。何谓“太空快速响应作战” 美国空军最早提出“太空快速响应”一词,其概念重点强调在接到需求命令后,全部的开发工作可在18个月内完成,保证从提出作战需求到航天器部署完毕只需要几天或者几周的时间,以满足战术级作战的要求。2007年4月,美国国防部正式向国会防御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发展“太空快速响应作战”计划的报告。根据该报告,美国把“太空快速响应作战”定义为“确保集中并及时地满足联合部队司令部需求的空间力量,以能够承受的成本提供在太空和近太空迅速、精确部署和运行国家及军事资产的能力”,并将“太空快速响应作战”视为旨在满足联合部队司令部需求的太空活动的一部分,以此提升太空实力的快速响应性,满足国家安全需要。需要指出的是,“太空快速响应作战”并不是要取代传统的太空系统,而是对后者进行必要的补充,“太空快速响应作战”与传统太空系统的关系,类似于C-130与C-17的关系。
美国军界领导指出,搞“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的目的,不是建造可以满足更多作战需求的一套系统,而是去建造一些满足专门且关键的作战需求的若干套个性化系统。“太空快速响应作战”将提供一种经济适用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在太空,近太空、经由太空/近太空的国家与军方资产,能迅速、准确、决定性地到位并运行。“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的远景是提供快速的、量身打造的聚焦于战役与战术任务的太空力量。从作战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角度考虑,“太空快速响应作战”中的响应时间是第一位的,为此该计划所需要达到的能力包括:(1)为应对对手不断提升的太空作战能力,太空项目开发阶段对航天器的设计、制造和测试时间由当前的2至10年,缩短到6至9个月;(2)用于集成、发射,部署航天器的时间由当前的3>12个月缩短为几天;(3)达到作战需求的效果由目前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缩短到能够实时支持作战。为了达到上述的军事需求,需要研制出一系列新的、低成本的,能快速进入太空的运载器和航天器。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