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学校的专家教授都变得十分抢手。为了采访“航空兵某作战技术”团队负责人柏鹏教授,记者一连约了4天。
“大量新装备配发部队,形成体系作战能力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刚刚坐定,柏教授感叹分身乏术。这一周来,他连续辗转了4地的科研院所、工厂和部队,洽谈科研项目合作,组织部队联试联调,指导解决技术难题。不少时候,他还充当工业部门与作战部队的“桥梁”,帮助双方搞好战术需求和技术指标的对接。
与柏教授的情况一样,此次记者约谈的许多专家教授都是身担数任,步履匆匆,要不正在部队或科研实验现场,要不准备出发谋划新的科研项目。随着教学、科研改革的深化,大学专家教授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把科研的焦点集中在解决空军部队体系作战急需解决的最紧迫问题——
领衔开发的某型飞行指挥决策系统刚通过鉴定,航天航空工程学院的杨任农教授就“坐不住”了。他立即带领课题组成员分赴大江南北,组织指导部队装载系统、学习应用,他的计划是让新系统尽早在空军30个团进行推广应用;
“某型地空导弹发电机感应报警器有问题,时常无故报警停机。”某旅营长一句随意话,引起防空反导学院程培源教授重视。在对多支部队调研后,他发现该型号装备普遍存在此类问题。他随即蹲到一线攻关,帮助部队解决了这个“老大难”;
西南某地一场大规模空战演练即将展开,装备通用测试专家肖明清教授就携带新开发的综合检测系统前往支援:过去保障一次武器装备测试,部队得出动10多台车拉各种设备,费时费力。如今新系统集多种检测功能于一车,各种设备并行作业,一举将装备“体检”速度提高10多倍……
据统计,仅去年学校就有300余名专家教授,深入作战部队一线调研,紧贴部队需求进行科研攻关,帮助解决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急难课题。
服务部队转型建设,不只是破解技术难关,在作战理论研究领域,他们也努力发挥先导作用。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104项国家和军队重大理论研究课题,完成了《中国空天安全战略构想》《空天信息时代国家空防体系转型建设研究》《中国西部安全战略研究》等一批影响深远的专著和报告,其中72项理论成果获奖。
以超前眼光为未来空军培育“种子部队”
刚迈出大学校门的宋鸿涌做梦也没想到,毕业仅一年,他就成了部队的“台柱子”。不久前,单位还专门为他建设了一个实验室。
“毛头小子”备受青睐绝非偶然。要知道,在这支新成立的某型机部队,他是唯一系统学习过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身兼人才培训、教材编写、组训施教等多项工作,发挥“种子”和“酵母”的作用。
支撑宋鸿涌这样的尖子人才超常成长的,正是空军工程大学近年在人才培养上采取的超常之举。3年前,该校党委“一班人”研究决定,从当时的工程学院中选拔10名优秀学员,正式筹组成立“新机班”。随后,他们还成立了10多个教改实验班。
创办教改实验班的超常之举,源于我军信息化建设和武器装备加速发展的迫切需求。只有改变以往尾随式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彻底扭转学校人才培养滞后于部队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尴尬局面。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