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上世纪60年代末中国就开始研制预警机,后来中止,之后又为何重新研制?
王小谟:我们重新开始研制预警机有两个大背景,第一个大背景是我们已经具备了技术条件。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自主研制雷达。当时很多人都不知道雷达是什么样,更不知道该怎么做,研究人员就跑到当时的中苏边界用望远镜看人家的雷达是怎么回事。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国雷达界就有了自力更生的传统。由于雷达上天后往下看会碰到严重的地杂波反射,我们在60年代开始研制的预警机“空警一号”,就是因为未能解决这个反杂波问题而中止。总结经验教训,我们从基础做起,首先要攻克“两高一低”技术。所谓“两高一低”,就是高纯频谱发射机、高性能信号处理器、超低副瓣天线。从70年代起,我们下决心要在这三项技术上突破,首先攻克天线和发射的难关。到80年代末期,随着计算机发展,高性能处理器已经变得相对容易,这样“两高一低”就被解决了。
第二个就是在世界军事转型的大背景下,特别是预警机在局部战争中的表现,以及当时的国际和周边环境,军方更加迫切需要作为信息化武器装备的预警机,因此在90年代初,国家就决策重新开始研制工作。
记者:您曾经联合十几位专家联名上书请求自主研制预警机。您还提出,要研制出世界领先的预警机。当时国家决定立项研制预警机,是不是很不容易?
王小谟:是的,这时国家要上预警机,我们也已经有了十几年的预先研究基础。但这么大的工程,国内没有搞过,很多人担心自己能不能搞成。我们十几个专家,向上级领导陈述了我们自己能干预警机的理由和决心。
记者:对外合作不顺利,甚至最后外方单方面中止合同,这给我们的预警机研制带来什么影响?
王小谟:对外合作的中止,推迟了我们国内装备也就是用上预警机的时间,但却加快了国内自主研制的步伐。
我们当然可以从国外买,省时省力,但是一旦战争真的爆发,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件,我们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所以,中国一定得有自己的预警机才行。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做到。我们不但要研制出预警机,而且还要研制出世界领先的预警机。
预警机要集成很多技术,是非常难的;把众多的电子设备集成在一个飞机上,是完全自己摸索出来的
记者:您曾经提到,客观地讲,我们在对外合作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王小谟:是的,比如对规范的尊重。预警机的雷达上有一个核心组件,在合作的过程中由我们自己制造。以前,我们造电子产品很简便,很多时候手工作坊的痕迹很重,好像拿个烙铁焊几下就成了。但因为没有工艺规范,从张三换成李四就不一定能做出来;即使第一个做出来了,第二个就不一定做出来。外方对我们的要求之严,可以称之为“吹毛求疵”。最简单的一个盒子的倒角都有明确的规范要求,过去我们从来没有这样要求过。所以,一开始很费周折,工人师傅们都很生气,私底下骂我们是“卖国贼”,说为什么要迁就外国人。开始我们做好了交给对方,外方认为我们没有达到要求,退了回来,说必须按照他们的要求做。
等我们严格按照要求重新做出来后,一通电就合格,不用调整。于是大家就理解了外方在这方面的做法,也非常服气。跟外方合作后我们有了经验,知道批量生产该怎么搞,做一个成一个,质量稳定了,也省掉了很多维修的麻烦。
在技术上我们也有获益。当时雷达界还是按照常规思维来做,没有用上网络。而国外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用上了网络技术,完全网络化。我们通过引进学习了技术,对预警机立项也有帮助,加快了研制周期。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