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寒风起,沙场战意浓。
2012年11月下旬,一场实兵对抗演练在皖东某训练场打响。演练中,担负“红方”的南京军区某装甲旅围绕联合作战背景下旅营两级火力支援协调机构的建立与运行、“侦控打评保”体系的构建与运用,着力强化装甲合成营在“一网四系统”架构内指挥信息系统的作战运用,形成了信息主导、火力主战、立体夺占的全纵深打击的战法创新成果。
战斗尚未打响,侦察先声夺人。“红”“蓝”双方综合运用一体化指挥平台、北斗手持机、无人机等装备,编织出一张无形的信息网,全方位纵深掌握战场信息。双方剑拔弩张,激战一触即发。
“嘭!嘭!嘭!”随着3发红色信号弹升空,对抗演习拉开帷幕。在“红方”指挥车上,笔者通过显示屏看到,特战分队抵近侦察,发现“敌”重要火力目标后,即时传回目标数据。两架临空待战的武装直升机迅即前出,随着几声巨响,“敌”目标顷刻被摧毁。“我旅自主研发的情报采集与处理系统,使各武器平台实现了信息共享、实时协同,如今,单兵呼唤空中火力‘点杀’重要目标已不再是幻想。”目睹战况,旅通信科吕参谋兴奋地说。
2012年以来,这个旅以新列装通信指挥车等装备为契机,积极与上级科研单位联手攻关,共同研发出“一键呼”“情报采集与处理”等新型信息系统,有效提升了部队联合指挥、联合行动能力。同时,他们还请来院校专家,结合实战化训练,创新4种战场信息系统构设方式和10种信息战术对抗手段,从技术、战术、指挥等多个层次提升信息化训练水平。
“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不能一味地层层剥皮打持久战、拉锯战、消耗战,而要充分发挥信息系统指挥控制能力,以快制慢、闪电出击、越点攻击。”演练中,旅长靳卫东的话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只见“中军帐”内,多名参谋不断根据前线反馈的战场态势和卫星动态,进行打击方案制定、调整和优选,确保第一时间精确打击。
随着战况进展,“红方”指挥员迅速做出判断,指挥进展顺利的右翼突击群迂回至高地北侧,配合中路实施夹击。同时,他们利用光电侦察等多种手段,正确预判“敌”炮兵群转移路线,实施火力急袭。刹那间,万炮齐发,几分钟后,火力毁伤评估系统显示,“敌”炮兵火力毁伤达45%。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