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南海演习中,052C型171舰发射防空导弹。
新安热线摘 乘风破浪,“哈尔滨”舰作为海军编队“旗舰”,巡航钓鱼岛附近海域。
劈波驰骋,“兰州”舰远赴索马里海域,为过往船只护航……
谁能想到,中国海军这些让国人自豪的场景,都与一张平凡的面孔紧密相连——
王晓侠,海军装备部某军代表室高级工程师,全程参与我国四型主战驱逐舰的研制监造。
在电焊弧光闪烁的造舰现场,王晓侠对记者说:“作为军代表,看战舰驰骋,是我最大幸福!”
紧盯科技前沿,才能打造出性能一流的战舰
机遇,总是与挑战伴随而来。
1991年,28岁的王晓侠到海装某军代表室工作,参与我国第二代导弹驱逐舰首舰“哈尔滨”舰的监造。
当时,国内建造大吨位驱逐舰尚无成熟经验,一切都需摸索。
驱逐舰需在波峰浪谷中高速穿行,舰体结构的强度直接影响其安全航行和武器的有效使用。王晓侠首先对舰体结构强度这一课题展开攻关。
那是1996年元旦后的一天,寒流侵袭黄海。大浪从“哈尔滨”舰舰艏扑上驾驶台,打得舰体钢板发出嘎嘎闷响。王晓侠克服晕船呕吐的不适坚持工作,最终测出了实际航行中舰体的极限受力数据。
“紧盯科技前沿,才能打造出性能一流的战舰。”在王晓侠和战友努力下,隐身、舰载反潜等一大批高新技术成功运用到“哈尔滨”舰。
世纪之交,国产第三代驱逐舰研制建造提上日程。“世界雷达探测技术日新月异,新舰如不提高舰体隐身性能,未来作战将陷入被动。”王晓侠邀请雷达研制专家参与舰体设计,反复协调改进设计方案。
最终,该新型驱逐舰采取流线型封闭式舰体设计,被广大军迷誉为“中华神盾”。除了外形优美,该新型驱逐舰还首次安装世界一流的雷达和导弹装备,具备了很好的区域防空和超视距打击能力。
王晓侠因工作出色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严抠工艺细节,每一条焊缝都有数据记录
近年来,王晓侠引进国际先进的区域造船理念,将全舰划分为若干分段,每个分段模块先独立建造,再到总装车间组合成型。这不仅实现了生产时间的精确计算、生产程序的科学安排,而且大大缩短了舰船建设周期,也有利于战时模块化快速更换修复。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