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则通过与印度保持着极为紧密的军贸关系,有力推动了俄印军事一体化的发展,巩固和维系了两国间的传统关系。而通过向伊朗和叙利亚出售武器,则保持了俄在中东地区的话语权。
从军购方的角度看,当前世界军贸市场的总体态势是供过于求,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已成趋势,一些军火大客户的话语权逐渐上升,并日益成为其调节军事关系的砝码。
印度作为世界第一大军购国向来是各大军售国的座上宾,军贸外交是印度在世界大国间纵横捭阖、左右逢源的重要原因。
2005年,在一项采购126架战机的军购动议中,印度对同时竞标的美国F-16和俄罗斯的米格-29M2都未置可否,反而对法国的幻影战机表现出浓厚兴趣。印度对法国货的青睐并非出于装备本身的考量,而是试图借助军贸在大国间搞平衡外交。
军工发展的动力与途径
冷战后,世界局势相对和平,各国军工业普遍开工不足,国际军贸在很大程度上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武器出口所能获得的巨大经济效益极大地刺激了军售国军工产业持续发展的热情,同时,以军贸养军工已经成为大多数军售国的共识。
美国克林顿政府认为,常规武器贸易活动,可以支持一个强大的、可持续发展的国防工业基础,是保证美国国家安全的关键,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商业问题。法国则把军火出口明确为一项基本国策,戴高乐曾把军火出口视为补偿昂贵武器研究发展费用的唯一途径。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1500多家军工企业,500多万军工产业工人在需求减少和资金匮乏的双重压力下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俄罗斯通过大力增加武器出口实现了产业自救,随后又把出口武器所得资金的60%用于开发新型武器和发展军事综合体。军贸不仅解决了俄军工业的生存问题,而且为军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留住了人才,促进了技术进步。
军贸也是军购国军工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来源。军购国通过采购先进的武器装备,与军事强国进行了相关领域的技术交流,为发展自主装备提供了诸多参考和启发。
另一方面,由于已经认识到单纯引进装备很可能陷入受制于人的困境,军购国越来越倾向主张包括军事技术合作等补偿贸易在内的广义军贸。这样既能在根源上提高本国的军事科技水平,赢得更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权,又能巩固与相关国家的军事关系。
几年前,俄罗斯与印度达成了合作研发第五代战机的协议,合作金额高达350亿美元,这是近年来俄印两国军贸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这项军贸合作,印度可以大幅提高本国的战机制造水平,并掌控一部分核心技术,而俄罗斯则获取了资金,分散了科研风险,先占了市场,买家卖家正可谓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