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战略保证。向某些特定对象出售军火除了获取经济利益外,往往还具有很强的政治象征意义,它体现着军售方对军购方的安全承诺和战略保证。
比如,以色列一直生存在中东强敌的包围之中,美国通过对以色列进行机制性的军售,在提升以色列军事能力的同时,也向外界展示了两国牢不可破的盟友关系,以及美国对以色列的安全保证。美国对台军售一直是影响中美关系的巨大障碍,美国明知对台军售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两岸军事实力的差距,但仍然要保持对台军售,这是美国展示其在两岸关系上姿态的一种手段,其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实际军事意义。
二是离岸制衡。军事大国善于向相关国家和地区出售武器装备,通过武装“敌人的敌人”来间接制衡潜在对手。2010年,美国宣布向沙特、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等海湾地区国家出售大量军火。与以往不同,以色列没有提出抗议。因为此时伊朗核问题凸显,美国意图通过增强海湾国家的军事实力来对伊朗形成遏制之势。
2011年中国与菲律宾南海争议升级时刻,美国几乎是免费地转手给菲律宾一艘“汉密尔顿”级巡逻舰,尽管该舰老旧,战斗力不强,但据此美国做出了支持一方、制衡另一方的姿态。
三是扩张影响。国际军贸无论对于军售方还是军购方都是扩大自身政治和军事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军售方卖出的武器所含价值通常不仅仅是设备本身,它还包含了后续的技术、原件等跟进式的保障要素,甚至一些战术、战法等军事思想也都会以武器为中介进行流动,军售方通过输出武器来对目标区域施加影响也就不足为奇。
美国和俄罗斯历来都在争抢印度这块肥美的军火市场,除了经济考量,增强自身在南亚的影响力和存在感也是美俄“不能说出的秘密”。近来,美国不断加大对非洲军火市场的开拓,辐射影响力也是重要动机之一。其中一个很明显的体现就是,美国在出售军火的同时往往会对非洲军购国附加诸如提供军事基地,保持在其领土的飞越权、码头停靠权等条件。
由于军贸本身有着较强的敏感性,能够产生极大的眼球效应,军购方在强化本国军事实力的同时,可以借助军购的舆论膨化效应,提升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并对相关国家形成威慑。有学者指出,现在的每一笔军火交易基本都会成为交易双方热情向世界推介的“媒介事件”,“羞答答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防务关系的调节杠杆
按照国际关系的“木桶理论”,防务关系是国家间诸多关系中“最短的一根木板”,而军贸则与这根关键之“板”关系密切。军火贸易与防务关系之间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一方面,军贸的水平和层次是衡量国家间防务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尺,另一方面,通过调整军贸的质量可以正向或负向地影响国家间防务关系。
从军售方的角度来看,由于军事大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以及整体军事实力占据优势,它们在以军贸拉动防务关系上具有一定的主导权。
美国依据防务关系的密切程度把军售对象分成多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军购对象在审查时间、装备技术层级等诸多方面会有不同的待遇。同时,美国对具有战略张力的国家则进行严密的武器封锁,并动用影响力阻止或遏制第三方对相关国家进行武器或技术出口。
军售方会借助手中掌握的主动权调控与相关国家防务关系的亲疏。2005年,美国小布什政府与巴基斯坦达成协议,向巴基斯坦出售24架F-16战机,解除了长达15年的对巴武器禁运政策,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这次军售“具有巨大的象征意义”。美国之所以主动打破美巴武器禁运的僵局,主要目的是期望以军售换合作,夯实美巴“反恐”战略伙伴关系。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