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摘  “从安庆一带的一个地方戏,成长为中国五大剧种,甚至三大剧种之一,黄梅戏这些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也看到,在一些地方,进入剧场的观众少了,喜爱传统艺术的人群在流失。”蒋建国说,这与时代的飞速前进有关,“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变得更加多元,大家的选择面极大地拓宽,这些都是黄梅戏面临的考验。所以,黄梅戏不仅要发展,而且要更快地发展,至少跟上时代的脚步。”


  黄梅戏的红火,得益于《天仙配》、《女驸马》这样的经典好戏,现在的黄梅戏,怎么才能继续为观众奉献这样的“戏曲大餐”呢?对此,蒋建国表示,他们也在探索和思考。“黄梅戏是安徽的地方戏,肯定还是要反映安徽代表性的文化,要跟其他戏曲相比,有自己的独特性,而不是流于同质化,丧失了个性。”


  对于观众们的期待,蒋建国说,老话说“戏磨十年”,有其中的发展规律,希望观众对于黄梅戏的创新,也要有包容的心态。“我们在四川看到,川剧可谓融入了当地人的文化血液中。我们希望黄梅戏也能有这样的未来。”


  ■推广


  懂戏又懂市场的人才少


  在蒋建国看来,目前的黄梅戏,还面临一些束手束脚的东西。“比如人才吧,我们现在非常缺复合型的人才。”蒋建国说,现在对人才的要求,跟以前不一样。


  “以前就是要求某个环节的人才,但现在不一样,不仅要了解台上,还要懂得经营和管理。”


  蒋建国说,对于剧团来说,第一功能就是演出,在如今的商业社会,就非常需要了解市场的人才。“现在的情况是,这类经营人才都在内部产生,他们以前都没有营销的意识,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因此他们并不像那些职业人士那么专业。”所以,蒋建国希望,下一步院校要培养一些既懂黄梅戏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毕竟现在的剧团已经不是以前的戏班子,他们需要这样的人才帮助他们在市场中开拓。”


  ■场地


  没剧场戏再好也演不了


  无论是人才的培养,还是新戏的创新,为的都是让老百姓能听到看到更好的黄梅戏。但是,蒋建国看到,由于硬件设施的不完善,剧团常常面临有戏下不去的难题。他说,在很多市县,有的没有专业的剧场,有的即便有,舞台装置和配套设施也不完善,导致很多大戏没法在当地演出。“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剧场就是一个接收终端,戏就是内容,终端不完善,再好的内容也无法抵达观众那里啊。”


  蒋建国说,他们可以苦练内功,但是硬件设施的完善,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票价


  草根戏曲票价也要亲民


  黄梅戏来自安庆的田间地头,是地地道道的草根戏曲。但是,现在也有一些观众埋怨,到戏楼剧院看戏,票价有些贵,有的大戏甚至要一百多元一张票,这就把真正的戏迷隔远了。对此,蒋建国也有体会,“现在有时候确实是一百多元一张票,跟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的三四百元门票比,不贵,但是与很多本地普通百姓的收入相比,确实有些偏高。”那么,如何可以让票价更便宜呢?


  蒋建国有一个想法,“剧团去演出,都有演出补贴,现在的情况是,无论是去北京上海演出,还是去农村演出,补贴都一样。能不能给这个补贴做个区分,如果到基层演出,补贴加大一些,这样就能抵消一些成本,给票价下浮增加空间。”


  “再芬黄梅”进驻合肥两年多


  叫好的多买票看的少


  两年多前,“再芬黄梅”进驻合肥大剧院,然而,一年多后,“再芬黄梅”悄然退出。


  2010年10月1日,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在合肥大剧院“安家”,每天一场。“喜忧参半吧,在观众中口碑很好,但上座率并不高。”一名负责人坦言。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