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讯 近日,“传下月起天然气价格将大幅上涨每立方或涨1元”的消息迅速占据了各大网站头条。消息称,从4月起,我国天然气价格将进行大幅度上涨,其各地零售终端价格将达到3元-3.5元/立方米区位,进而逼向4元大关。
受此消息影响,全国上下又惊现一场抢气浪潮,陕西有大爷、大妈带着小板凳、速效救心丸抢天然气;买够10年用量;青岛连叫号机都瘫痪了; 湖南有人一次买600立方气;洛阳万人购气,场面堪比春运。
对此,就有网友戏谑道:“非典时期我抢的盐还没吃完,现在又要去抢气了”。
据了解,关于民间传闻的天然气涨价事件,虽然发改委和各地物价局等有关部门一再辟谣没有调价通知,但各地居民抢购天然气热潮依旧不减。因为一个涨价的传闻,在各地引发如此多的波澜,政府辟谣却得不到大家的信任,公众宁愿相信自己的感觉也不相信政府部门的苦口婆心的劝告,对以公信力安身立命的政府部门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警醒的信号,值得相关部门进行深刻的反思。
面对全国上下的抢购,各地相关部门都做出了回应,但这样的表态,似乎并不能让民众完全放心。就算是相关部门进来辟谣,但百姓依然不管不顾,你说你的,我买我的。
有民众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反正买了,你涨也好,不涨也好,天然气都在那里,我们买了可以说百利而无一害。
“抢气”固然不理性,但多少表达了居民的涨价焦虑。面对这种焦虑,就要求政府部门在重大价格调整时,在信息披露、程序履行、政策引导等方面,做得更扎实一些。
过去也曾发生过,水、电、煤等会涨价的一些传闻,导致民众抢购,而后有关部门辟谣,价格也的确没有很快上涨,但时隔或长或短的时间,价格总会发生一些变动,印证此前的传闻。类似的情形,会不会再次上演?从这方面来看,我们不难理解民众的抢购心理。
避免居民误读的最好办法就是要在政策信息传达时做好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像天然气价改这样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决策,就更需要充分互动,以达到政策引导的目的,消除不应有的负面效应。
简言之,保民生,要保得理直气壮,调价格,也要调得顺理成章。政府部门在做一些调整时,应该主动及时地公开,向群众‘说真话、交实底’。就拿天然气抢购事件来说,日常生活必需品价格关涉民众切身利益,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巨大的反响。在这个问题上,权威部门更应该做到及时准确的“说真话、交实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化解民众疑虑,稳定民心。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