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摘  没有“好水”,谈不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好水”,谈不上美丽中国建设;让百姓喝上干净水,还大自然一个碧水蓝天,这是中国梦的一个基本单元。省环保厅副厅长贺泽群这样说。


  今天是第21个世界水日。我省的“水”现状如何呢?有哪些措施在保护“水”?


  长淮水质好转,巢湖堪忧


  贺泽群说,在上世纪90年代,安徽、河南乃至全国的水污染都较突出,“一开始,大自然是碧水蓝天,后来因为水污染导致‘碧水’不再在了。”


  老百姓对水污染反映强烈,随后国家对流经人口稠密聚集地的“三河三湖”进行治理。“三河三湖”是指淮河、海河、辽河和太湖、巢湖、滇池。


  “这么多年来,经过水污染防治,淮河流域水质有了明显改善,干流水质由上世纪末的常年劣V类好转到地表水III类标准,长江流域的水质基本稳定。消失多年的淮王鱼也再次出现。”贺泽群开心地说,淮王鱼对水质要求较高,它的出现也说明淮河水质确实好转了。


  不过,贺泽群也坦言:“我省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实事求是地说,巢湖流域断面水质超标较多,比如南淝河、十五里河等,水质污染较严重。”2012年,巢湖流域12个国家考核断面中,仅有4个达到2012年考核要求,1个断面达标率为0。其中,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等氨氮和总磷超标严重。“巢湖水污染防治确实令人堪忧。”作为省环保厅分管水环境保护工作的副厅长,贺泽群很为巢湖水质发愁。


  多种因素致巢湖蓝藻频发


  为什么蓝藻总是挥之不去?对此,贺泽群介绍说,与长江、淮河相比,相对静态的湖泊在水污染防治上较难。


  “巢湖属高磷地质,易频发蓝藻。需要说明的是,蓝藻、水华是自古有之,污染只是加剧了蓝藻生长。”贺泽群说,巢湖里的蓝藻爆发、发臭,这与污染、气象、水文、地质、地形等都有关系。


  据省水环境保护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1962年巢湖闸的建立是彻底改变巢湖生态的原因之一,巢湖本来和长江互为吞吐,大水能带走巢湖的垃圾和超标的氮磷。巢湖闸的建立,虽然改变了巢湖自古“两年一涝”的局面,但却令巢湖失去了过去每年45%的交换水量,700多平方公里的湖面被人为控制在了“平均水深8.3米”。


  “巢湖是浅层湖泊,像一个碟子,风浪搅动大,容易将底层沉积物带上来,加上阳光条件好,蓝藻就会很快地生长。从地形上看,巢湖流域三面高,中间低,最后污水全部流进了巢湖。”贺泽群说。


  虽然巢湖有着富磷等不利于治理的地质特征,但近年来经过水污染防治,巢湖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蓝藻爆发的面积和频次也有所下降。


  多管齐下治理保护水环境


  水环境保护须有法可依。贺泽群介绍说,《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修订草案)正在审议中,同时《安徽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修订已被列入省人大2013年立法计划中,这些将为巢湖水环境改善以及饮用水水源保护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在保护水环境方面,我省“十二五”规划投入268亿元,比“十一五”翻了一番。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