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摘  水质富营养化的问题在我国大型湖泊和水库中普遍存在,作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这一问题也比较严重,经常导致“绿潮”的形成。特别是在夏季,随着高温晴热天气的到来,“绿潮”往往进入集中爆发期。为了治理蓝藻,有关部门已坚持多年在巢湖投放食藻鱼类,其效果如何呢?


  >>>现状


  投放食藻鱼治“绿潮”


  就在几天前,在巢湖北岸刚刚投放数十万尾鲢鱼和鳙鱼苗。负责此次投放的合肥市畜牧水产局相关人员介绍说,投放将一直持续到今年8月底,到了下半年,部分成鱼就可以进行捕捞。食藻鱼的大量投放不仅对巢湖水质的净化起到积极的作用,还能移出有机物、增加渔民收入。


  合肥市畜牧水产局水产渔政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国内太湖、滇池等淡水湖泊都深受蓝藻困扰,投放食藻鱼类是广泛采取的方法之一。为此,合肥市畜牧水产局从2010年开始接管这项工作,上述负责人称,“十二五”期间,合肥市预计还将投放10亿尾鱼苗,其中食藻鱼2亿尾,预计可消除藻类10万吨,从水体移除氮磷3000吨。


  >>>专家


  蓝藻治理需多管齐下


  事实上,早在10多年前,为了治理巢湖蓝藻问题,当地渔业管理部门就开始在投放食藻鱼,10多年过去了,食藻鱼投放了不少,但巢湖的水环境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很好的改善,“绿潮”现象依然不时暴发。而记者了解到,国内太湖、滇池等大型湖泊在治理过程中,也采取了投放食藻鱼的办法, 但同样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水环境。


  对此,长期关注水环境治理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汪家权说,对于水环境的改善、蓝藻的控制,投放食藻鱼只是一种生物方法。这种方法只能“缓解”而不是“根治”蓝藻问题。汪家权表示,巢湖流域的蓝藻问题由来已久、原因众多,要想有效治理,达到改善整体水环境的目的,光靠食藻鱼类是不行的,必须从控制污染源等多方面下手。


  缓解“富营养”


  清淤进行时


  河床淤泥中的氮、磷等物质长期积聚沉淀,是造成巢湖水质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记者在探访时发现,缓解水质的富营养化状况,巢湖流域水系和巢湖湖底的清淤一直是治理巢湖水环境的重要办法之一。


  派河是巢湖流域的一条主要河流,也是巢湖西岸的主要污染源之一。3月20日上午,本报记者在派河的一条支流探访时发现,两台大型挖掘机正在清除河床中的淤泥。工人们告诉记者,派河的水质直接关系到巢湖的水质,派河进行淤泥清除,也能改善巢湖的水环境。


  记者了解到,清除污染底泥,已成为提高巢湖水质的有效途径之一。2000年,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工程被正式列入国务院“三河、三湖”水污染治理重点项目后,巢湖流域进行过多期清淤,这使得巢湖东面水质得到有效改善。除了改善水质外,通过淤泥清除,巢湖沿岸还将建起、修复大面积的湿地,发挥出很大的生态效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巢湖管理局河道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河道和湖底的清淤,是治理巢湖的主要办法之一,一直在不间断进行,并且已经写进《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规划》。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