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摘  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父母,“处罚”这个词本身就很有威慑力。处罚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危险因素,还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有效规范的手段?我们来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处罚方式。


  宋佳对九岁的儿子青青有些无可奈何:同学不小心把他的文具盒碰到地上,他就大喊大叫,上去一脚就把同学踢倒在地。


  每当儿子闯下祸,宋佳总是给他摆事实讲道理:你有没有不小心碰倒别人东西的时候呢?你愿意别人说你是故意的吗?这种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教育,换来的只是儿子似听非听的样子。


  直到有一次儿子逃学,老师急火火地电话找到她,她才意识到:孩子得好好管管了。在小区录像厅里找到儿子的时候,她气哭了,扬手一巴掌打在了儿子脸上。


  儿子惊呆了,母亲也惊呆了,他们对视半天,儿子才“哇”一声大哭起来。这一巴掌,宋佳把自己打怕了。在平时,她是多么宠溺他,多么想做好一个慈母,可现在,原有的方式失败了。难道只有处罚才有效吗?


  孩子通过不服从来探索周围


  在我们的孩童时代,每当我们不听话、任性、犯错的时候,父母通常都会对我们进行处罚。“处罚”这个词,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孩子,都很有威慑力。


  但现在,这是一个把孩子捧在手心里的时代。“他总是不听话,我行我素。”“她总是和我顶嘴,我说一句她有十句等着我。”“训斥他根本没用,他就是跟你对着干!”....。。面对不听话的孩子,父母们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孩子想突破加在他们身上的限制是很自然的事情,”儿童精神科医生丹尼耳·马尔塞力解释说,“孩子通过不服从命令来了解和探索周围的人,认识他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通过惹恼父母来验证他们对自己的态度和关爱程度,了解他们的底线。”越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越是如此。


  为什么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不听话呢?一方面是个性的差异,另一方面也源于父母树立权威的基础不够稳固。这些基础很早就应建立起来:孩子6至20个月期间开始通过触摸、说话、爬动、走路探索世界,这是孩子人格发展和自信建立最为关键的时期。


  这个时期父母必须陪伴在身边:有危险的行为时父母投去不满的眼神,碰了不该碰的东西时打手心,孩子不听话时用严厉的语气....。。这些示意动作,能让孩子明白任何事情都有规矩,父母亲通过态度和命令来对他进行约束。


  在处罚时父母有负罪感


  家长在下达“处罚”令时,都难免有负罪感,这种情况在我们这个时代尤为普遍。


  晓华惩罚8岁的女儿停看一天《猫和老鼠》。女儿乱发脾气,还乱摔东西。不让她看每天必看的节目,立即就见了效。可是一看到女儿有点委屈、有点不知所措的眼睛,晓华几次都要冲口说出:“如果你保证下次不再这样,我可以允许你....。。”


  “仅仅是“处罚”这个词,就带有专横的意味,让人想起自己以前莫名其妙被打屁股、被扇耳光甚至被罚跪的年代。”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