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摘   在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结婚相关用品和服务也是水涨船高。相比起我们父辈的那个年代,结婚已然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不是一辆自行车或是一台缝纫机就可以组成两个人的家。


  合肥80后、90后“婚不起”:结婚让父母脱层皮


  如今一般80后、90后准新人结婚,大部分费用都是父母承担。这个带点戏谑的标题却道出了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结婚成本在快速增高。记者在合肥一家大酒店进行了采访,2010年时婚宴普遍一桌是700多元人民币,2011年时涨到一桌1300多元,2012年涨到一桌1600元左右,且要至少10桌才起订。除了婚宴外,还有婚庆、婚纱、照片、酒水、喜糖、喜烟等各项支出,一般也需要三四万元。一些新潮的新人还会选择蜜月旅行等,又是一项不菲的支出。


  微博上一对80后小夫妻晒婚礼账单,令众网友唏嘘。他们未买房已花43万。而网友“江湖老李”则贴出了无意中保留下来的1981年10月婚礼账单,各项花费加一起才二三百元。“不是不想结婚,是结不起啊!”许多在城市夹缝中生存的80后、90后待婚族如此感叹。


  大部分80后、90后的适婚青年在结婚的时候都是由父母买单,而一般工薪阶层的父母可能要用一辈子积攒下来的钱来为孩子买房办婚礼,甚至最后连养老的钱也掏空了。


  上世纪50年代:60元结婚只需请客吃饭


  家住瑶海区某小区的邓国庆大爷,今年85岁,他和老伴结婚已有58年。


  上世纪50年代,邓大爷还是合肥一个钢铁厂公司的职工,每月工资不到40元。不过,相比其他单位的职工,他的收入已是比较高的。“那时候的桌椅板凳都只要一两块钱一张,肉只要几毛钱一斤,菜还更便宜些。”邓大爷结婚时,只邀请了双方的亲戚和特别要好的朋友参加婚礼,“当时结婚,都只是请客人们吃饭。”婚礼当天,他准备了几桌酒席,总共花销差不多60元。


  “那时候结婚,基本上不会花太多钱,哪像现在,还不说买房买车,光是办个很一般的婚礼,就要用好几万。”邓大爷回忆,当时他的一位同事结婚,买了不少简单的家具,婚宴比较丰盛,也仅仅花费了100多元。


  上世纪80年代:2000元迎新娘必备“三大件”


  1981年,邓大爷的大儿子结婚,那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成了结婚的必备的“三大件”,添置新家具和拍摄婚纱照开始流行起来。结婚的开支渐增。不过,总体计算,2000元能办一场理想的婚礼还有富余。


  邓大爷回忆,80年代结婚,很流行用自行车接新娘。接新娘不需花钱,新娘都由新郎骑自行车迎接。买“三大件”,总花费也不过几百元,“手表和缝纫机的总开支,一般不会超过200元,自行车稍微贵些,也不会超过200元。”


  有自行车迎接新娘,再拍上一套婚纱照,在当时的新人眼中就是非常完美的婚礼了。邓大爷的大儿子结婚时,也时髦了一把,花70元拍了套婚纱照。除此,邓大爷还花了500元给儿子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


  在邓大爷的记忆中,大儿子结婚的所有开支不到2000元。“那时候一桌酒席不到100元,就办得非常丰盛了,当时办了8桌,加上烟酒也才一千多元。”当时的家具,多数由男方事先买好木材,再请木匠做成家具,“1张桌子和1个衣柜,外加4个凳子,200元就够了。”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