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摘 王小谟成了第一位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的军工装备专家。昨晚,这位曾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以下简称“38所”)所长的老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他说自己对安徽充满了感激之情。
“中国预警机之父”
“他的成功实至名归。”昨天,38所原副所长张得骞把电视机频道锁定了央视。当看到自己的老领导、同事兼校友接过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时,他非常欣慰。
王小谟是中国三坐标雷达的创始人,我国预警机自主研制的倡导者和开拓者,被称为“中国预警机之父”。
说起王小谟,就不得不说383雷达。就是靠着这种雷达,王小谟把我国的国防力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使我国跻身于拥有世界先进雷达技术的国家之列,这奠定了王小谟在业界不可撼动的领军地位。王小谟和他的团队也因为这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7年,作为13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之一,王小谟应邀到北戴河疗养,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
如今,他还在谋划祖国预警机未来发展的蓝图,还在为预警机事业发掘更多的“千里马”。因为他清醒地知道:“预警机的路还很长。搞装备的,国家的需求就是目标。”
同事眼中的“帅才”
张得骞说,同为北京理工大学的校友,王小谟有很多特点,比如,对新技术非常敏感,执行、组织能力很强,动手实践能力也很强。“刚到单位的时候,为了测试新人,有人拿了一台有故障的雷达,让大家排除,结果他是第一个完成的,他还会动手做小的电视机。”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央提出三线建设战略构想。大批英雄建设者们满怀理想和激情,扎根山沟,艰苦创业,王小谟就是其中一员。然而,闭塞的环境、贫瘠的土地所带来的不便立即凸显出来,种种困难使得驻在贵州都匀的38所难以获得长足的发展。
于是,技术骨干、一线工人开始流失。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大约有260名工程师、骨干或下海经商,或奔赴发达的城市。于是,搬迁成了38所唯一的出路。
他助38所搬到合肥
1988年底,38所开始了整体搬迁工作,最终落户安徽合肥。“那个时候他特别忙碌,既要忙着建设、生产,又要搞科研、恢复。”张得骞说,作为所长的王小谟特别重视用人。
1991年,53岁的王小谟离开38所,到北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体研究院开始了他在国防科技上的更高追求。张得骞说,虽然在北京工作,但是王小谟迄今一直与38所保持着工作上的联系。2009年,他欣然接受38所聘请,担任38所“预警探测领域首席科学家”,继续为38所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陈牧)
对话:“我对安徽充满了感激”
昨晚,记者电话连线王小谟院士。这位74岁的老人很谦和,回忆起在合肥的工作和生活,他说:“我对安徽充满了感激。”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上一篇:的哥如厕一分钟出租车不翼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