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锡雄走在送信的路上。


  新安热线摘  承诺:一送就是15年


  汪锡雄说,1967年时,跑石田村的邮递员叫老苏。当时,老苏负责休宁县陈霞乡和溪口镇东部的邮件投递,来回跑一趟有80多公里。由于时间紧、有些地址搞不清楚,村民不能的信件经常丢失,老苏也一直发愁。


  1967年的一天,老苏找到汪锡雄的爷爷汪蓉舫,希望他帮忙将邮件分发到村民手中。汪蓉舫当时已60余岁,仍爽快地答应了。于是,这个古村的街巷,每天能看见汪老来回穿梭的身影,老人虽辛苦,却从无怨言。就这样,汪老一干就是15年。1982年时,汪老已80岁,实在是跑不动了。


  延续:继承父亲衣钵


  1982年,汪蓉舫的儿子汪恒运从歙县退休回乡,他接过父亲的班,继续义务送邮件。1987年,汪蓉舫老人去世。


  改革开放后,邮件数量激增,还经常出现地址、名字对不上号的情况,汪恒运来回奔波,四处打听,让许多信件“起死回生”。


  有一次,定居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已30多年的朱凤鸣先生突然来信,打听其舅舅一家的情况。但其舅舅一家早迁走,这封信成了“死信”。汪恒运几次牵线搭桥,最终帮助他和舅舅联系上了。


  2004年,汪恒运老人80岁了,腿脚也不够灵便,他将送信的担子传给儿子汪锡雄,汪锡雄二话没说就接下这个任务。


  坚守:见证时代变迁


  “以前,信件、报纸、杂志较多。现在,网购的包裹和汇款单居多。”昨日,65岁的汪锡雄称,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村民外出务工的越来越多,于是汇款单就多了。还有很多在外务工的村民喜欢网上购物,直接寄给留守村里的家人。


  据悉,汪恒运老人已在2010年去世。老人曾读过师范学校,写得一手好字。新中国成立前就在石田村当过老师、校长,退休前在歙县的银行工作,很受村民尊重。老人去世前曾说:“我们一家能为村民服务,感到很高兴。在送信的同时,我们也见证着石田村的变化,见证着时代的发展”。


  汪锡雄告诉记者,自己现在身体还好,常下地干农活。等哪天走不动了,他就在村里找个热心人,把担子接过去。


  祖孙三代义务为村民当“邮差”46载,深得当地千余村民信任,这在当地传为佳话。安徽省“2012年度11、12月份江淮志愿服务优秀集体典型”评选揭晓,汪锡雄及其父亲、爷爷,因“祖孙三代悉心为村民送信”上榜,获全省通报表彰。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

  • 安徽
  • 合肥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军事
  • 科技
  •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