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本报资料图片)
新安热线网摘 谈现状
制造业企业比较“难过”
邵宁表示,近30年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主要是靠制造业产能发展。“前些年中国企业有低成本优势,规模发展得特别大,其实原先就已经有重复投资建设的情况存在。”他认为,由于以前是处于高增长的扩张期,一波一波进行扩张,前一波过剩的生产能力会被后一波的扩张消耗掉,所以没有形成巨大的产能过剩。“但今后国际市场没有能力消耗,企业压力就会很大。”
他分析认为,今后几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土地、能源、环保等成本都在上升,而生产能力过剩又引发过度竞争,产品价格反而下降,市场也在萎缩,想把成本转嫁出去根本做不到。正因为面对这种形势,邵宁认为:“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日子可能会比较‘难过’。”
谈应对
“习惯性扩张”不可取
“眼前面对的挑战主要是在目前产业层次上制造业过剩的生产能力,所以我们现在困难时期的长短取决于处理过剩生产能力这个过程的长短。”邵宁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和企业层面,都需要做努力。
“在经济处于紧缩状态后,尤其全社会生产能力过剩,一般的生产能力是不挣钱的,规模越大亏损越多。”邵宁建议企业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强化对投资和并购的管理。“以扩张生产能力为目的的投资并购现在最好都不要进行,企业不要习惯性的扩张。”
邵宁认为现阶段企业的规模大小和生产能力大小已经不重要了,应该占有高端的竞争力,提升技术层次、产品层次等。另外企业还要控制资产负债率,加强现金管理,减少债务拖欠,构筑安全的资金链条。
产业升级代替“喝咖啡”
邵宁认为目前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产业升级的问题,需要通过技术、产品、商业模式创新实现新的升级,“刺激经济增长是不能够代替产业升级的,它的效果就犹如喝一杯咖啡。”刺激效果并不能持续。
邵宁表示,在政府层面将会引导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前30年,我国的产业升级更多的是依靠引进技术,这在当时是经济合适的选择,但现在必须要恶补这一课。”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