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热线网摘 昨天下午,中国凌家滩文化论坛顺利闭幕,在闭幕式暨成果发布会上,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先秦史学会共同发布《凌家滩论坛共识》,认为凌家滩遗址及其周边遗存可以称为“凌家滩文化”。
“文化”不是随便说说
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宫希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并非所有遗迹都能称为文化,“要有存在的时间,包括兴起、繁荣、衰落的历程,要有分布地域,在一定区域中具有代表性。”除了这些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有的地方人爱吃米,有的地方人就爱吃面,饮食、生活习惯等差异,能区分开来。”
昨天发布的《凌家滩论坛共识》中提到,凌家滩遗址及其周边的遗存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点,可以称为“凌家滩文化”。凌家滩文化的出现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地位。
明年启动第六次发掘
明年,凌家滩遗址的第六次发掘工作将启动。宫希成说前五次发掘的都是墓地,“都是死人待的地方,那么活人待的地方是什么样子呢?”了解凌家滩文化价值所在,需要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虽然从墓地能看出一些端倪,但是活人生活区更能了解。当时人吃什么,生产能力如何,都需要通过对生活区的研究去了解。”
昨天的成果发布会上,多位专家提到要做好凌家滩文化的保护工作。三大考古学会在《共识》中建议,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凌家滩遗址保护的力度,建议国家文物局尽快将凌家滩遗址纳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录。
宫希成说,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凌家滩考古工作的中长期规划,上报给国家文物部门。
【重要声明】:新安热线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方便网民阅读目的,并不代表新安热线同意文章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